从民谚看西北的政治文化

三、从民谚看西北的政治文化

20 世纪在西北,不光普通群众的生活艰苦,就连西北的政府机构也因为资金短缺,出现了“有心无力”的现象,想为人民办点好事,干点实事,却因为没有钱啥都干不了,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条件差一点的乡镇领导班子甚至连日常办公场所都没有,政府职能很难正常发挥,被农牧民群众戏称为“证明随身带,公章揣口袋”[8]的口袋政府。这句民谚的意思是证明文件都随身带着,公章在口袋里装着,就像一个“移动的政府”,有人办事就拿出来,办公室啥的想都别想,可见当时驻守西北的领导干部是多么窘迫。这种窘迫不光是工作上的,生活上也是,因为西北自身条件有限,西北的领导干部生活条件也没有多好。那时候干部去条件好点的老乡家里蹭点好吃的改善伙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老乡很乐意招待这些领导干部,一方面觉得这些人为老百姓干事挺辛苦;另一方面觉得领导干部能到家里吃饭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能和这些文化人打交道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领导干部能在学习上鼓励一下家里的娃娃,老乡会认为这是一件脸上有光的事情。他们一起出去干农活,告诉其他人,其他人都会羡慕这家人。

“油袖干部”[9],字面意思是指袖子上沾满油的干部,实则暗讽一些干部蹭吃蹭喝不干实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谚,像一个能量包,可以展现当时的干群关系以及干群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一可以从这句谚语看出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现在也许很难想象袖子沾满油的情景,但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油袖子被认为是吃得好、能吃到肉的象征。自包产到户之后,西北农牧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生产积极性也有所提升,除了把自己家的地种好,还额外养点家畜,鸡呀猪呀还有牛马羊。以前全家吃不饱饿肚子,现在吃饱了,还能有点肉吃。这些家畜一部分用来卖换点钱补贴家用,主要是给家里娃娃交学费。另一部分用来逢年过节走走人情或者村里来一些乡镇干部等稍微大点的领导用来好好招待一下。领导干部下乡,村领导、村民都很欢迎,热情地招待他们,一来觉得这些干部平素帮着他们干事,他们乐意去招待,而且领导们有权力可以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二来觉得和领导干部攀上关系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在村里走路都会仰着头。领导干部来的时候村民会拿出家里最好的吃的来招待领导干部,一般就是家里做的馍馍,还有西北特色“美食”——手抓羊肉。那时干群关系很好,都没有太强的等级观念,领导干部也没有那么讲究,来到村民家和村民称兄道弟,一起喝酒吃肉真是好不热闹。这些领导干部也和村民一样都饿怕了,有点好吃的就没有肚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吃肉都是直接上手,真正的手抓。吃肉难免会袖子上弄上油,虽然那时候生活有所改善,但也就仅限于能吃饱肚子。衣着方面,一来衣服布料不好,二来也没有换洗的衣服,袖子上沾上油了也就不管了。这些领导干部知道哪里可以吃到肉了,就会想各种由头到村民家里蹭吃蹭喝,久而久之村民们就戏称他们为“油袖干部”。虽然村民很乐意招待领导干部,但来的次数多了,就有了怨言,毕竟条件不允许。兰州本土电影《丢羊》[10]中就很好地展现了村民从对领导的爱戴到最后无奈的抱怨。剧中丢羊人张永宏报案之后,村里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领导干部,各种由头吃了一只又一只羊,羊钱还是没有追回来,他的心也一点一点变凉了,从他在墙上写的标语就可以看出来,张永宏明显的前后感情对比。图2 是电影《丢羊》中体现前后感情变化的对比图。

图2 《丢羊》场景对比

在《西北农牧政治》一书中也有类似的丢羊故事:“宁夏同心县一位回族农民被人偷去了五只羊,偷羊者在途中遇到二名镇派出所巡夜人员,慌忙弃羊而逃。失主为表示感谢,请两位派出所人员吃饭,结果去了30 人。失主只得硬着头皮请客,一次就花了人民币2416 元。”[11]这些都是真实生活的缩影,领导干部蹭吃蹭喝的行为太多了,时间久了,农民就很难把那些为农民干实事的干部和那些“歪嘴和尚”[12]区分开来。“歪嘴和尚”表面意思是嘴歪的和尚,实际暗讽那些蹭吃蹭喝却不为农民办实事解决问题的领导干部。农民对干部的感情也就慢慢地改变了,虽然只是一部分干部让农民感到心寒,但农牧民是一个群体,农闲时候他们就会“张家长李家短”讨论遇到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久了他们对干部、国家就会产生不认同感,觉得领导干部就是“干工作不会,打麻将不睡,跳舞不累,喝酒不醉”。生活生产中有问题也不愿意反映,甚至形成“官前马后少绕达”[13]这样的想法。意思就是和官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免得撞到人家眼皮子底下,给自己找麻烦。西北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特别低,就是抱着这种心态,本来基层官员应该是最了解百姓所想所需的,但是事实却是官员不下乡去了解百姓生活,百姓也不会去向领导干部反映问题,现在很难再看到干群一家亲的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