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西北法律文化资源》编辑委员会
西部学界的忧思与欣喜——《西北法律文化资源》序
学术前沿
古今之间:中国古代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的重新讨论——“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法律形式和法律体系”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一、中国古代法律形式和法律体系
二、传统法律文明专题研究
三、回顾与反思
上下求索:中国法律史学七十年艰苦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中国法律史学研究七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学术史瞰:法律史学研究七十年
二、古史论新:中国古代法专题
(一)法律制度史专论方面
(二)清代法制史专题
(三)法律思想与法文化史
三、法制变革:近代法专题
(一)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变革
(二)新中国法制建设与中华法系研究
四、比较视野:法史研究的方法与学科交叉
五、法史教学:法史教学与考试
中国法律史中的西部经验——第二届“中国法律史上的判例与法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综述
西北农牧民政治文化
“广袤而狭小的生存空间”——《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中的西北人文地理学观点及其启示
一、生计空间:广袤而狭小
二、文化空间:隔离而相融
三、“农牧互动”与“地理机会”——西北人文地理学启示之一
四、“鲑鱼洄游”与“西北情结”——西北人文地理学启示之二
文化,抑或是国家?——《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及其再发现
一、问题意识与逻辑主线——重新梳理
二、发现“文化”:从西北看“文化中国”的历史底色——从“农牧兼营”到“一体多元”
三、发现“国家”:从西北看面向公民政治的“民族国家”建构
四、“深奥的简洁”:从西北重新发现“文化”与“国家”的二重结构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农民问题的独特视角、理论和时代价值——读《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的宏观感受
一、独特的分析视角——政治行为研究
二、独特的理论分析
三、时代意义
政治参与意识是新时代西北农牧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拜读《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体会
一、现代化缘起与政治体制改革
二、政治参与是西北农牧民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一)政治参与是考量西北农牧民公民意识觉醒的基本指标之一
(二)政治参与是西北农牧区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有力表征
(三)依法规范基本民主权利是实现政治参与有序扩大的重要保障
再论《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的独创性
引论:西北学人绕不开的“西北情结”
一、西北空间的特殊性:国家行政区划与政治体系介入西北问题的递弱化
二、研究主题的特定性:西北农牧民身份及其政治行为的综合性考量
三、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政治学学科特征与综合分析范式的引入
四、研究结论的前瞻性:农牧民政治行为理性化与西北地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结语:新时代政治学人的“学术情怀”
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读《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培育公民意识的当代价值
三、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民主意识
(二)法律意识
(三)责任意识
四、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
现代国家·西北乡土·民主社会——读《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的思考
一、“乡土”社会中的“家”与“国”
二、政治行为与政治社会
三、理性政治行为的实现:自治还是主导?
四、政治行为理性化何以可能?
身份认同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国家意识构建的第一哲学
一、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第一哲学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分不开
二、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身份认同
三、新时代国家意识构建中的身份认同的把握
结束语
以民谚为视角看西北文化——《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述评
一、从民谚看西北的生存环境
二、从民谚看西北人的生活愿景
三、从民谚看西北的政治文化
四、从民谚看西北人的家庭文化
五、结语
“官前马后少绕达”——《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中的“大白话”述评
一、大白话的故土情结
二、大白话的融流之感
三、大白话的参政之理
四、大白话的文明未来
儒源脉动与家国认同——《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的中华用典及意涵阐发
导 论
一、儒家思想的萌芽:农牧分化、农民定居、祖先崇拜
二、儒家思想的产生:宗庙祠堂、续写家谱、家族认同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祖赋人权、礼仪秩序、家国认同
档案方志与西北法律文化资源
晚清循化厅藏区夕厂与木红部落草山纠纷案论析
引 言
一、夕厂与木红部落冲突的起因与发展
二、夕厂与木红部落冲突的解决
三、结语
清代《西和县志》中的法律资源论析
一、清代《西和县志》概述
二、清代《西和县志》相关法律史料整理
(一)康熙志
(二)乾隆志
三、清代《西和县志》的法律意义
(一)行政和经济法制研究方面的价值
(二)民法研究方面的意义
(三)法律职业道德研究方面的价值
《西宁府新志》中的法律资源述论
一、《西宁府新志》概述
二、《西宁府新志》中法律资源分类整理
(一)行政法制史料
(二)经济法制史料
(三)教育法制史料
(四)礼治法律史料
(五)刑事法制史料
(六)民事法制史料
(七)诏谕史料
(八)奏议史料
三、《西宁府新志》中的法律资源的研究价值
法史镜鉴
从“仵作”到“法医”
一、从仵作行人到仵作——清代对仵作角色的法律认可
(一)获得法定身份
(二)确定从业定额
(三)规范学习考试
(四)确保工食待遇
(五)添取仵作甘结
二、从仵作到检验吏——清末对仵作角色的再次定位
(一)仵作角色的尴尬
(二)朝廷官员的推动
(三)检验吏制度的确立
三、从检验吏到法医——传统司法检验制度的艰难转型
(一)法医培养困难重重
(二)世俗观念难以接纳
(三)制度设计美中不足
四、结语
清审转制度的情与法的考量
一、审转制度与清代司法复审
二、自理案件“情理”的展现
(一)“情理法”的必然
(二)“情理法”的展现
三、审转案件“法”的裁量
(一)比附
(二)自由裁量
四、审转程序中情理与法的考量
(一)“依法判决”——政治因素与现实论证
(二)“情罪相符”——司法策略和最终价值
金代法律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刍议
一、金朝的法律制度建设及相关立法概况
二、金朝对法律人才的任用
三、金朝对法律人才的选拔
四、金朝对法制队伍的建设和整肃
五、金朝法律人才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秦到农时:捃摭秦国“农”策法律问题
一、春秋时期秦国农业的简述
(一)重农文化的传统
(二)自然条件的优渥
(三)农业技术的发达
二、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的发展
(一)实现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二)农业技术的提高
(三)农业政策落实到细节
三、秦国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粮食产量的比较
结 语
现代法律文化
未成年人人格权法律保护探究
一、人格权的概念
二、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必要性与正当性
三、未成年人的人格权
(一)生命权
(二)身体权
(三)姓名权
(四)隐私权
(五)性权利
四、保护未成年人人格权的方法探索
(一)社会层面
(二)家庭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法律层面
法律检索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研究
导 论
一、法律检索课程研究现状概述
(一)法律检索课历史概述
(二)法律检索教学内容研究综述
(三)法律检索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二、法律检索课教学体系和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基础
(一)法律硕士教育的兴起与改革
(二)本校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律检索基础调查
(三)法律文献资源的猛增
三、法律检索课学科属性和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法律检索课的学科归属与价值
(二)法律检索课的知识板块设置及教学目标
四、法律检索课的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的方法
(二)课下教学的方法
论司法过程视阈下的法官裁判良知
一、法官良知的构成
(一)不同语境下的良知内涵
(二)法官裁判良知的特性
二、法官裁判良知在司法过程中的样态考察
(一)法官裁判良知与自由裁量
(二)法官裁判良知与经验法则
三、法官裁判运用良知的制度层面要求
(一)审判独立原则与法官良知
(二)司法责任制与法官良知
(三)司法效率与法官良知
四、结 语
缓刑与特赦:同案不同判困局的反思与突围——以2015 年特赦为考察对象
一、案例及问题
(一)案例呈现
(二)争议要点归纳
二、缓刑犯是否属于2015 年特赦的范围
(一)缓刑的性质
(二)缓刑不属于2015 年特赦的范围
三、特赦的撤销
(一)特赦权的性质
(二)特赦的撤销
四、特赦裁定的撤销
(一)特赦裁定撤销的两种类型
(二)2015 年特赦中特赦裁定的撤销
五、法院“以特赦前的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为由撤销特赦裁定”是否正确
(一)“特赦前的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不属于第一类撤销特赦裁定的情形
(二)“特赦前的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不属于第二类撤销特赦裁定的情形
六、案例分析与总结
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政策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以对尼泊尔和阿联酋投资为例
一、清真食品的含义和认证
二、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的必要性
(二)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的可行性
三、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的现状和特点
(一)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的现状
(二)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的特点
四、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的政策法律风险识别——以对尼泊尔和阿联酋投资为例
(一)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的一般政策法律风险
(二)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的特殊政策法律风险
五、甘肃企业对外清真餐饮投资的政策法律风险防范
(一)政府层面
(二)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后 记
《西北法律文化资源》(第四辑)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