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秦国农业的简述

一、春秋时期秦国农业的简述

学界一般对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关注较多,秦国的快速发展期的确在战国,但这不代表春秋时期的秦国就一直处于落后蛮荒的状态。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然是建立在前人兢兢业业的基础上,绝非一蹴而就。具体到秦国的农业,更是如此。

据清华简《系年》所载,[2]秦人原属东夷皋陶部,在商代颇受王室重用。其首领飞廉、恶来父子为纣王重臣,对武王衔怨颇深。后来他们参与“三监之乱”,被周公击败后,周人杀飞廉、迁秦族。秦人被迁往陇原成为周王室的附庸。这样做一则是为周王室牧马,二则是为周王室抵御西戎。加之陇原本是周人故里,放在此处也方便对秦人予以监控,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纣王将姬昌囚于羑里(今河南安阳)、清代将政治犯发遣黑龙江。后因造父御车、非子牧马有功而受封成为卿大夫;公元前770 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册封为诸侯,并将西岐土地赐予秦国。[3]秦国立国较晚且长期与西戎杂居,在中原化方面相较其他诸侯国则显得极为滞后。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一个农业发达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