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的参政之理
改革春雷划天际,时代润雨拂茫原;
各行各业争当先,官前马后少绕达。
不知何时,只满足于这个小世界的人们开始走出大山,带回来外面大世界的美好,他们响应着国家政策的号召,努力地探寻着致富的道路,流转承包经营土地、开荒造林、封山限牧禁牧,解决不了的事情打起了官司,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法治意识逐渐加强。在王宗礼教授的《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一书中有十个调查问题,其中有四个问题涉及政治问题,就是对政府和官员不满意的内容,而人们的回答大多都是“那是当官的人的事情,普通老百姓晓得啥?”,[7]普通话解释为“那是当领导的人的事情,我们普通老百姓不懂”。面对参政更是抱着“官前马后少绕达”[8]的态度远之、避之,普通话解释为“在当官的人面前,没有事情尽量不要去打扰或者寒暄”。
可见人们是多么的聪明,他们为了不让自己在政治上惹是生非、陷入政治的漩涡,毅然地选择了远离官场,进而明哲保身,正如他们永远明白一个道理:走在领导的面前会挡着官路,就像在马儿的身后来来回回地随意走动,则会被马儿踢到,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但从另一个方面却展现出当时人们的政治意识相当淡漠!记得小时候刚好赶上一次选举村主任,爸爸和妈妈每人一张选票,由于妈妈认识的字不多,笔者也刚刚开始上学,爸爸就让笔者拿着妈妈的选票,跟在他的身后,爸爸投哪个箱子,就把妈妈的选票投进哪个箱子里,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结束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投票。现在想想,那时候的选举,村民们根本就没有参政意识,更别说什么民主了。村支书和主任的选票,都是提前拟定好的,正如书中一位老农的回答“庄稼人搞政治干啥用?把心思放在政治上,庄稼从哪里成,一家人吃啥喝啥?把心思用在选票上还不如给地里多上粪、多打点粮食实在。不是干部们来动员,我就不去(投票)。闹不好,还把人得罪了”。[9]普通话解释为“庄稼人搞政治没什么大用处,与其把心思放在政治上,还不如给土地多上点肥料,秋天有个好收成,多收点粮食。如果不是干部们来动员我去投票,我就不去了;如果去了,说不准投了你的票,还得罪了别人。”是呀,那时候的庄稼人识字的少之又少,就更谈不上懂不懂政治了,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此生最大的事就是把庄稼种好,等到了秋天能有个好收成,一家人吃饱肚子就足够了。
现在随着国家政策的号召和引领,教育的普及让人们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孩子都能步入学校学习知识,农民们也随着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而不再“沉迷”于农耕了,他们更多的是跟着国家的政策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以高效率的产出来造福自己、造福社会和造福国家,与之相伴随的,则是这些农民们开始渐渐地了解政治,对政治学之、懂之,逐渐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意识,在每一次的选举中,不再那么盲目和无措,也不再担心会惹到谁;在每一次的村民会议中也是积极发言,有什么说什么,不再顾忌自己的意见是对是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主和言论自由。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不知不觉地改变着,逐步达到了互利共赢的效果,真是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