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的融流之感
2025年08月10日
二、大白话的融流之感
泱泱国也拥四方,欣荣葱郁满金银;
佌佌庭院座一隅,岂不容尔半亩塘?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里不也曾说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吗?连古人都知道乡音的重要性,更何况现代人。因此,我们在运用普通话努力做一个文明人的同时,应该明白,我们运用方言、大白话也可以做一个文明人,大白话的运用与创建文明城市,甚至是文明国家并不矛盾!1955 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曾提出“求同存异”的国际发展方针,现在,我们可以将此方针运用在国内友好稳定的发展局势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保留各自的优秀文化,去粗取精,更加友好和睦地相处;各地区间,保留自己的传统语言,以增进家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更加有利于国家文明的发展。
在王宗礼教授的《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一书中的调查问题曾提到“你是经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于约束自己,还是喜欢我行我素,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做事?”[4],臣民们都回答“做事情得考虑大家的意见,光靠自己的想法是办不成事情的”[5];而草民们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回答则是“哪有时间考虑那么多事情,人一辈子糊里糊涂推下去就行了”,[6]普通话解释为“没有时间考虑那些细小的言行、约束自己的事情,人活一辈子,糊里糊涂地过完就行了”。同样的问题,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臣民们的回答很具有包容性和顾全大局的意识,不但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还要为大家的利益着想;而草民们的回答就有点随遇而安、得过且过之意了,显得有点中庸。若将臣民们和草民们的回答结合起来,不正是“求同存异”的道理吗?如今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正需要如此的“求同存异”思想,顾全大局的同时,保留自己的独特之处,不断为文化大流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