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府新志》概述
《西宁府新志》是现存青海地方志中很重要的一部,在众多清代方志中,也属名作。这部志书由时任西宁道按察使司佥事杨应琚历时一年(乾隆十一年至十二年)独立完成。康熙时通令全国普修省志,乾隆时期复诏各省纂修通志,后又颁布各省、府、州、县志每六十年一修的命令,为《大清一统志》做准备。基于这样的背景,地处西北一隅的西宁府也得以留存如此珍贵的地方资料。
该志共四十篇,除沿袭以往的编撰体例之外还进行了不少创新。以凡例为首,先言修志之宗旨,其次为目录。
卷一舆图。
卷二星野志。
卷三至八地理志,细分为沿革、疆域(附形势图)、山川、水利、古迹(冢墓附)、风俗、物产七目。
卷九至十三建置志,分为城池、街市、公署(库场所狱坊厂暨杂置附)、驿传(铺递附)、学校(社学附)、堡寨、仓廪(社仓附)、津梁、关隘、寨垣(漏泽园附)十目。
卷十四、十五祠祀志,包括坛壝、祠庙、寺观(番寺(附))、祥异四目。
卷十六、十七田赋志,包括贡赋(番粮番贡附)、塞外番贡、户口、番民户口、岁榷、茶马、盐法、钱法八目。
卷十八至二十一武备志,包括兵制(土兵附)、戎器、驼马、备兵、戎兵、贵德民兵、番族、塞外贡马番族、明塞外四卫、青海、西藏(附国赴藏路程附)十目。
卷二十二至二十六官师志,包括管制、职官、命使、武职(土司附)、名宦、封爵六目。
卷二十七至二十九献征志,包括人物、忠节、孝义、隐逸、流寓、列〔烈〕女、仙释、方伎、选举九目。
卷三十、三十一纲领志,为全国方志中独创,凡例中有这样的记载:“新志内纲领一志,余之创例也。盖因湟中郡邑,自汉魏以来,兴废靡常,非依编年法特书分注,则不能通贯明晰。”纲领志将西宁两千年以来的大事依照编年体记载,条理清晰。并且采用《晋书·载记》的体例,将历史上活动在本地区的部族和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独立或割据政权,诸如西羌、吐谷浑、南凉、西秦、吐蕃、角嘶罗,分别编为《载记》六篇,作为《纲领志》的附录。摈弃民族成见,赞许了优秀的各族官员,并强调为官要有善绩。
卷三十二至四十艺文志,内容丰富,包括诏谕、御制、历朝诏敕碑文、奏议(条议附)、赋、记、序、录、引、传、书、文、议、辨、对、考、铭、颂、赞、学约、学示、题跋、杂记、诗(诗余附)二十余目。
《西宁府新志》目前有五个版本。一是乾隆年间由杨应琚初刻的版本(乾隆十二年丁卯夏五月既望),卷首有其本人作序一篇;二是乾隆二十七年改订补刊本,卷首有杭世骏序言一篇,以及西宁府知府刘弘绪序言一篇,原因是地方建置的改动(乾隆二十六年大通卫改县,贵德所改设西宁县丞)。另将《艺文志》中的诗作进行部分删减,又因清朝文字狱的背景修改了一些应该严格避讳的字眼;三是一九五四年就第二版补刊本翻印的,只在卷首作了一些翻印说明;四是一九八八年由李文实点校的版本,改正了延续将近二百四十年的错误:即卷三十二《艺文志·诏谕》中雍正六年因地方遭灾蠲免钱粮的上谕在雍正十年的诏谕中再次出现,盖为初刻失误。此外对新志的标点作以增删便于阅读,修改了一些错别字,或径行修改,或在括号后标注拟修改的字词,并对难以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五是2016 年由崔永红校注的版本,横向排版更利于阅读,并对断句标点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对重要历史进行了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