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的发展
2025年09月26日
二、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的发展
迨至战国,山东诸国已先后变法图强,而秦国却浑浑噩噩无所作为。于内,出现了多次宫闱变乱,内耗剧烈;于外,经年败北致使函谷关及河西之地被魏国蚕食鲸吞,秦国几乎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大诸侯国。秦的迅速发展壮大也仅是在献公励精图治开始,尤其是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之后的一百余年间实现的。
秦献公效仿魏国变法,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废除人殉、迁都栎阳、增加县数、设置市场、改革军制等,但这一切都没有触及变法的核心实质——土地所有制。所以秦献公的改革举措只是阻止了秦国衰落的颓势,真正实现秦国飞跃发展的是秦孝公和商鞅。
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重视通过法律手段调配社会资源,达到“生强”“生力”,以此提升国力。具体落实的手段就是推行“农战”国策。所谓“农战”,对内,则全国皆农、积极耕作、开垦荒地、充实仓廪、扩大人口;对外,全民皆兵,为国作战、冲锋陷阵、攻城拔寨、开疆扩土。这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所在,在《商君书》中有关农战的论述也是最多的。在《农战》篇中,集中地阐述了农战国策的意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农者,国之根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运。而发展农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扩充军备,对外用兵。正所谓“入其国,观其治,民用者强”,[12]走进一个国家,观察该国的治理情况,民众能被调动为国驱使的国家就是强大的。
秦国农业在战国时期的快速发展,除了前文所提到的有较好的农业基础外,还得益于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