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谚为视角看西北文化——《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述评

以民谚为视角看西北文化——《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述评

蔡小红[1]

内容摘要:民谚是一种情趣、一种希望、一种价值观念。它是时代的脉搏,是史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们研究时不可或缺的素材。王宗礼、刘建兰和贾应生三位学者合著的《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民谚,生动有趣地反映了西北农牧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愿景及政治认同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创新性地引用民谚论证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该书中民谚的引用贯穿各个章节,民谚与生存环境、经济发展、政治参与、国家认同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语言,民谚是语言群里的瑰宝,民谚中所包含的群众的情感辐射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民谚 西北农牧民 生存环境 政治认同 国家认同

民谚自古有之,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对所处的环境,对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现象见得多了就会总结、概括出来,形成成套的语言,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民谚。没有华丽的修辞手法,也没有经过精雕细凿,就是这样简单甚至粗鄙的语言,往往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民谚是人们智慧的结晶,透过一则则短小的民谚,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谚不光是语言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牵引者,牵引着读者回到特定的历史时期,感受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文化。民谚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体现,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王宗礼、刘建兰和贾应生三位学者合著的《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2]一书中(以下简称《西北农牧政治》),运用了大量的西北民谚,来诉说20 世纪西北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经济发展以及个人的政治参与意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该书已基本将西北民谚收集齐全,至今除蒋荫楠教授的《当代民谚民谣》[3]外,再没有如此全面收集民谚并运用民谚的书籍。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把民谚运用得恰到好处,将民谚贯穿于各个章节,在运用民谚时,同时还用一些趣闻及小故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让读者充分理解民谚所蕴含的多元文化。文化是用语言表征的世界图景,语言信息单位可以激活语言背后的潜隐性“文化记忆”,后文中笔者通过对《西北农牧政治》一书中典型的民谚的解读,来激活读者对西北农牧民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