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祖赋人权、礼仪秩序、家国认同
血缘关系可以说是人类最初始和本源的关系。马克思因此认为,血缘“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19]“定”是农业生产的特质。人们以家庭组织的方式在固定的地方从事物质生产和繁衍后代。一个地方一个家庭,若干血缘关系的家庭形成一个家族,随着家族的不断生殖和繁衍,家族的人口逐渐增多,出现了宗族。梅因把宗族形成的过程看成是“从同一起点逐渐扩大而形成的一整套同心圆”,即以一个家族为核心不断吸收外来人发展成为氏族乃至部落或国家,对于外来人他们通过收养来解决血缘不同的问题。家族和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团体,而宗族则是基于父权权威的服从形成的团体,最终这个核心家族的祖先被人们认为是共同的先祖,现在我们都将自己视为“炎黄子孙”,并不一定是说自己的血缘来源于炎帝和黄帝,而是先祖们都是以“炎黄”这个核心家族为中心生活的。
在宗族社会里,祖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流行的是“天赋人权”,即人是由上帝造的,“天赋人权”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事实上,比天赋人权这一思想更为古老的是基于血缘而形成的“祖赋人权”思想。这一思想认为人的生命及其生命活动来源于与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正是血缘决定了成员的资格、身份、责任、权利,所以血缘理性赋予了祖先神圣的地位。
“君要臣死,不死不忠”体现了一种严格的等级意识。由于家族和宗族人数众多,为了脱离蒙昧和荒乱的生活状态,需要形成一套合理的秩序规则,等级意识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应运而生。儒家学说中要求子女要服从于父亲的权威,不能顶撞和忤逆父亲,否则被视为不孝;作为臣子的要服从于自己的君主,否则为不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0]起源于家族血缘关系内的位置、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性,即位置决定权力,权力决定责任,责任确定位置。“尊卑制的一个好处就是一个人自动认识到他在家庭或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他有一种安全感,因为他知道,如果履行了分配给他的那部分职责,他可指望这体系内的其他成员反过来也对他履行应尽的职责。”[21]君臣关系亦可视为一种契约关系。在古代也常常有“君父”的说法,这种理念正是由中国社会“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的结构决定的。国家形成以前,原始社会主要以有血缘关系的宗族部落或氏族部落形成,此时“家”即“国”,“国”亦是“家”。当国家产生以后,血缘关系并没有被割断,反而在国家组织中延续下来。故现在我们说“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正因如此,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22]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3]“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体现的正是家庭或宗族内部的同等规则权。“家”虽小,但结构却不简单。“我们普通所谓的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不是在于大小上,不是在于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一个有十多个孩子的家并不构成‘大家庭’的条件,一个只有公婆儿媳四个人的家却不能称之为‘小家庭’。”[24]故判断一个家庭的大小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家庭的结构。由于家庭结构的复杂性,在同一血缘关系内的人也会因一些事务产生矛盾和冲突,于是需要共同的规则对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这种规则通过家规、家法、族规、习俗等方式加以表现出来。”[25]“规则的权威是执行规则的模范,在宗族内,家长和族长等血缘领袖不仅要和一般成员一样遵守规则,而且要成为典范。”[26]为了维持族规的神圣性,族长等血缘领袖不但没有特权,反而需以身作则,以高标准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只有长辈与成员们同等地遵守规则,并且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晚辈的成员们才会“见贤思齐”以正其身。治家如此,治国亦如此。所谓“政者,正也”。君王和百官模范带头先正其身。贤明的统治者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27]则百姓纷纷效仿,社会风气爽朗明净,是故“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28];若君王“随心所欲而逾矩”,上行下效,百官则其身不正,甚至会祸害百姓,君王的权威也会迅速流失,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9]体现了农耕社会人们对于人口发展和家庭延续的高度重视。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被视为第一生产力。由于当时受生产工具和生产能力的制约,古代先民们并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境遇,所以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对于提高粮食收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谁家的人丁多,即意味着谁家可以开垦更多的土地,种植更多的庄稼,获得更多的收成来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丁兴旺不仅能满足农民当下的生产需要,还能起到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血脉的作用。东汉末年赵岐所注《孟子注》中说:“于理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意即: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而在这三不孝中,断绝后代则被视为最大的不孝,这种心态充分说明古人对于人口的重视程度。《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次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只问伤人了没有,而不问马”。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但与今天的“人与动物皆平等的理念”是不一致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人口较为缺少和更加珍贵,所以关注“人”相较于关注“马”更多一些也就顺理成章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30]体现了古人的家国认同观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就是把个人的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其首要一经就是“修身”,因为“修身则道立”。[3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2]一个人无论是多么的心怀天下,如果不能从自己修身开始,所有的抱负都是幻影,只有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提升本领,让自己充满责任感,有所担当,才能有家有国。而古人将修身也不再视为个人的一己之事,而是将之与齐家和治国联系起来,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的必要步骤和前置阶段,修身是为了齐家,齐家则为了治国。由于“家国同构”或“家国一体”,所以儒家认为治理好一个家便能治理好一个国,在家这个特殊的组合体中蕴藏着包含宇内、治理国家的大智慧。在他们的家族认同观念中自然包含着对国家的认同,国家认同则体现为更加深沉的“家国”情怀,孔子、孟子面对战火乱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33],不顾别人的嘲笑、围攻和不理解,奔走于诸侯国之间,试图力挽狂澜,救天下于危难。他们并不是无原则地臣服于当时的统治者,或者面对私欲熏心的各国诸侯知难而退,而是敢于批评、指责为政者,希望他们施行理想的仁政。如果说孔子相对温文尔雅的话,孟子推行其政治主张的过程则显得要热烈激进一些。他曾数次面对君王数落其过错,仅对齐宣王就曾有一次由于指责他“四境之内不治”而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34]孔孟先贤在“家国认同”理想信念的支撑下,真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5]
儒家思想根植于肥沃的农耕文化土壤中,沿着《西北政治》一书的研究方向对中华文脉进行条分缕析,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百姓千百年来“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家国认同”的伟大情怀和挖掘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1]作者简介:王寿琮,男,西北师范大学2018 级硕士研究生。
[2]《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一书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出版于1995 年,先后印刷过两次。曾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政治学类二等奖(1998)。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3][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70 页。
[4][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22 页。
[5][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23 页。
[6](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元)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6919 页。
[7]《诗经·豳风·七月》。
[8]《孟子·梁惠王上》。
[9]《礼记·大学》。
[10]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11 年版,第2 页。
[1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11 年版,第2 页。
[12]徐勇:“祖赋人权:源于血缘理性的本体建构原则”,载《中国社会科学》2018 年第1 期。
[13][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61 页。
[14]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24 页。
[15]高亚妮、秦翠翠:“天水汉民居中的祠堂(家庙)建筑”,载《建材与装饰》2018 年第21 期。
[16]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24 页。
[17]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24 页。
[18]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24 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159 页。
[20]《论语·八佾》。
[21][美]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 年版,第24 页。
[22]梁启超:“中国史界革命案”,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 年版,第737 页。
[23]《论语·颜渊》。
[24]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11 年版,第39 页。
[25]徐勇:“祖赋人权:源于血缘理性的本体建构原则”,载《中国社会科学》2018 年第1 期。
[26]徐勇:“祖赋人权:源于血缘理性的本体建构原则”,载《中国社会科学》2018 年第1 期。
[27]《论语·学而》。
[28]《孟子·尽心下》。
[29]《孟子·离娄上》。
[30]《礼记·大学》。
[31]《礼记·中庸》。
[32]《礼记·大学》。
[33]《论语·宪问》。
[34]《孟子·梁惠王下》。
[35](宋)范仲淹:《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