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谚看西北人的生活愿景

二、从民谚看西北人的生活愿景

由于西北农牧民长期以来生活生存条件艰苦,因此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显得那么现实,仅仅是希望过上“玻璃窗子玻璃门,炕上坐着干净人”[6]这样的有窗户没有风沙的干净日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望呢,在《西北农牧政治》一书中提到1954 年《甘肃日报》报道发生在河西地区的一场特大沙暴,就使得该省金昌、张掖、威武等地市蒙受了重大损失,大风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以至于新闻媒体惊呼金昌市消失了。距1954 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河西五市仍然会遭受风沙的侵袭。图1 为2018 年11 月25 日金昌市沙尘暴实拍图。

图1 2018 年11 月25 日甘肃省金昌市沙尘暴实拍

现在大部分西北农牧民家有了玻璃窗子,有些还是双层玻璃窗户,有了厚实的门,外面刮沙尘屋子里没什么太大影响。但20 世纪风沙较大的甘肃河西地区农民认为共产主义就是“玻璃窗子玻璃门,炕上坐着干净人”。就是家里能有个玻璃窗户,有个玻璃门,炕上能没有灰尘,人能干净地坐上面。1992 年左右,在笔者的家乡,村里大部分人家的窗户上是没有玻璃的,条件好点的用纸把窗户糊着,条件差点的只有窗户框,玻璃窗户就是他们能够想象出的最好的生活。玻璃门可能只是农民们的想象,因为没人用过玻璃门,在他们的思维里就觉得玻璃很强大,什么都能遮挡。贫困的生活限制了他们的想象,但并没有限制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经历过恶劣的天气、贫苦的生活的西北农牧民像民俗“诗人”一样,用诙谐而有趣的民谚表达他们眼中的渴望。

“三十亩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7]意思是自家有地有牛,吃喝不愁,家里也有妻子儿女,白天干活累了回家有个热炕睡。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命,有了土地才有活下去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中国的土地政策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是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5 年),国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有幸见到导师王勇老师收藏的土地所有权证)。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个阶段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国家也提高了政治权威。但这种土地政策实行的时间太短,人们并没有尝到太多甜头。二是土地集体化时期(1955—1978 年),土地由农民私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农民生产积极性较低,常常吃不饱。三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 年至今),这个阶段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农业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从这几个阶段的演化我们可以看出,对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农牧民来说,他们快乐的源泉就是有地种、有饭吃。后来土地政策越来越好,西北农牧民的生活较之刚解放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农牧民温饱问题解决了,婚姻问题就是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农忙结束后,一个个年轻人开始去附近一些地方打工赚点多余的钱给家里修房子,太穷了姑娘家也是看不上的。到现在了西北还有一些年轻人是娶不到媳妇的,许多外地姑娘,一听是西北的都不会嫁过来。这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家庭条件差,二是西北气候条件不好。“三十亩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反映了西北农牧民对平淡幸福生活的追求。当然改革开放40 多年后的今天,全中国都在发展的今天,这句话似乎又成了一种束缚,这种束缚已经内化成了西北大部分农牧民的性格特征:保守没有闯劲。没有过过苦日子,就不懂得他们现在对现有生活的珍惜,不是说他们不想去外面闯荡,他们只是怕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好生活又烟消云散。这种思维的改变还是需要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