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民谚就像一帧帧图画,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西北人生活的大环境,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政治生活。民谚不是死的,它有着一种很强的牵引力,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年代,让人感受农牧民在田间地头的快乐与生活的艰苦,感受他们对环境困苦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他们既渴望参与政治,又害怕参与其中的矛盾。民谚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便于传播,关键是其自然形成源于大众参与,即社会公众(包括西北农牧民)都参与到对民谚规范的感知、对话与讨论之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民谚已经成为历史,甚至被遗忘。当下民谚的保护面临三个主要问题:一是随着农耕文明、小农经济的消失和被淘汰,民谚、俗语也失去了生长的环境。二是民谚地域性和原创性的缺乏。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学清表示,“以前交流不便利,一个地域的语言很难传播到其他地方,也就较好地保持了自身的特点”。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语言传播之快超乎我们的想象,地方特色语言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褪去。三是民谚、俗语的搜集越来越困难。现在的农村也只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还会常常使用民谚、俗语,年轻人长期在城市打工、生活,已不再使用了。学界对民谚的研究很少,几乎找不到很好的研究资料,现有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除了以民谚为视角研究习惯法以及民谚入地方志以外,就只有王宗礼教授的《西北农牧政治》将关注点放到了民谚上。民谚是散落在民间的珍珠,我们要拭去它表面的灰尘,让民谚重新发光,展示地方特色。

【注释】

[1]作者简介:蔡小红,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2018 级硕士研究生。

[2]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3]蒋荫楠:《当代民谚民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年版,第110 页。

[4]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2 页。

[5]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2 页。

[6]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4 页。

[7]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8 页。

[8]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91 页。

[9]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63 页。

[10]2018 年中国电影政府奖最高奖华表奖揭晓,甘肃原创电影《丢羊》荣获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

[11]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63 页。

[12]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64 页。

[13]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57 页。

[14]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4 页。

[15]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23 页。

[16]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4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