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分析视角——政治行为研究

一、独特的分析视角——政治行为研究

对于初次阅读本书的读者来说,从书名来看,或许会提出诸多问题。从政治学的视野研究九十年代的中国,值得研究的话题很多,为什么作者选择农牧民?为什么选择西北地区?为什么从政治行为的视角进行研究?作者在著作的导论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们把了解农民定位为中国政治生活的底蕴,是政治学人的内心蕴藏。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探索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20 世纪90 年代,就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而言,农民仍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社会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也依然不容动摇。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农民问题的关注,还是从中国历史上农民的政治态度决定政权稳定与否的状况来看,抑或是从当前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基本状况来看,认识和研究转型期的农牧民,都是我国政治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农民在某种程度上是左右历史、左右政局的巨大力量。以上例证足以说明农民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尤其是作者在分析当前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基本状况时谈道:“改革开放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温饱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但随之而来的是需求层次推进开始发挥作用了。农民又开始寻找新的目标,产生新的渴望和新的需求。”[2]这对于认识近二十几年来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对策和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正确判断具有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为什么选择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在传统文化、思想意识上与其他地区的农牧民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又有其特殊的一面:生产方式落后,地域封闭,观念滞后和陈旧;群体的结构较为复杂,价值观多元化色彩明显;生存条件严酷,受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分析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民,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从而有利于我国政治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这也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在1982 年至1986 年连续五年发布“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这些文件的名称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2000 年10 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2004 年起中央又连续15 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新时代国家战略之一。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计划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作者们选择西北地区农牧民进行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由此可见一斑。“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政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为什么从政治行为的视角研究西北地区农牧民?从一般意义上讲,行为是一个人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农民的研究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如可以研究农民的社会结构、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的风俗习惯等。从政治学的角度,作者们所关注的是农民与政权的特殊关系,认为农民的政治社会态度是决定政权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着眼于以政治态度为核心的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作者从了解国情的宏观视野、解释中国政治过程的特征、对农民的现实关怀和抹不去的农村“情结”等方面,选择进行政治行为研究。具体而言,对农民进行政治行为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民、了解中国国情;对农民进行政治行为分析,有助于我们解释中国政治过程的行动特征,了解中国政治的深层结构。关于对农牧民进行政治行为研究的独特价值,作者选择这一研究农牧民问题的特色视角,除了对中国政治学发展和政治学应当承担起现实政治关怀的考虑外,还与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书中谈道,“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度过的,农民的艰辛、困苦,农民的质朴、无华,还有农民的狡黠、狭隘等,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是存留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农村‘情结’,需要加以梳理。从情感上说,我们不止一次地为农民的英雄壮举所震撼,但从理智上说,我们又不能不冷静地对中国农民的行为进行审视,以寻找其行为的依据和准则”。[3]体现出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歌颂西北地区农牧民心灵的“史诗”。通过研读,使笔者深入地了解到关于农牧民历史、宗教信仰、生活饮食习惯和服饰建筑风格等方面的文化特征,了解到他们生活中更深层的一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西北地区农牧民的政治行为,消除了以往对农牧民生活方式的偏见或一些不正确的主观判断。此外,有学者对2000—2015 年间《政治学研究》发表的文章做了计量分析,发现“政治行为类”研究成果高居第一,政治行为正在日益成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点。[4]这也体现出研究成果在发现问题方面的敏锐性及学术影响的开拓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