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产生:宗庙祠堂、续写家谱、家族认同
建设宗庙祠堂和续写家谱活动是农民“祖先崇拜”重要体现,也是血缘关系与农业文明的结合物,它不仅在周王朝发挥着维系家族情感,固化家族认同的重要作用,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祠堂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后来很多地方逐渐合二为一,兼具双重功能,但有的地方宗祠与家庙仍然是分开建造的,保持着其原有的结构与功用。西北地区汉族农民,大都较重视修家庙、续家谱的活动。据调查,新中国成立前西北地区许多家族都有家庙、祠堂一类的建筑。有的年代久远,甚至可上溯至明代,个别的据说有千年之久。这些建筑大都为当地最为壮观的建筑,最不济的,也是两进三间的高堂大屋。其内悬挂先祖画像,供奉祖宗牌位,也有悬挂书有先祖先辈名讳的布制“神柱”或“尊帐”的。[14]先秦文化发源地甘肃天水民居建筑中依旧存在着规模宏大的祠堂(家庙)。[15]
至于家谱,就更普遍了,包括那些修不起家庙的家族,几乎每一个都有族谱,且多用褐红色的绸缎裹着,有的还置于一精致的木匣内。这些家谱,有的存于家庙内,有的存于族中某户人家,也有一家一年轮流供奉的。[16]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家庙家谱大都毁了,但也有不少“神柱”“尊帐”和家谱被一些农民偷偷保存起来。到80 年代,许多地方又掀起了一股“修庙续谱”热,人们花了不少钱。据查,有的家族仅修一份家谱,就花去两三万元。至于家庙就花费更多了。“有的地方,家庙落成之日,甚至专门请一班吹鼓手吹吹打打,或请戏班子唱戏”,[17]使族人以此领略家族风光,产生家族认同意识。
由于受地理等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在并不富裕的西北地区,对于农民来说,两三万元可以说是笔巨款了,可以够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开销,在收入紧张的情况下,他们依旧能凑出这笔不菲的费用来修家谱,足以说明西北地区的农民对家族有着深深的认同。
祭祖祭宗活动也是强化家族认同的重要方式,西北地区的祭祖祭宗活动一般每年举行两至四次,也有举行一次的;举行四次的,主要在清明、中秋、冬至和年终;举行两次的,多为清明和年终。祭祖形式大体分为寝祭、墓祭和庙祭三种。寝祭主要有除夕祭龛,多以房族为单位祭祀本房祖先。墓祭多在清明节,但也有在年终的,一般以族为单位进行,全族老幼一律前往共同的始祖茔地,陈设祭品,悬挂纸幡,鸣放鞭炮,奠酒行礼,行礼多为跪拜叩头,至少三个。[18]族人在外工作的,多于此时携妻带子,赶来参加。有的家族某一房族早已迁往他处,但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要在此时派代表奔赴故乡祭祀,以示认祖归宗。这类祭祖祭宗活动,往往强化了族人的认同意识,使族人把自己的言行与祖先荣辱连在一起。西北汉族农民无论多穷,一般都要供子弟上学,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强烈的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愿望。两家农民或两个家族发生纠纷时,最严厉的指责就是“亏了你家先人”。
通过修建祠堂家庙、续写家谱及祭祖祭宗活动,加强了农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认同意识,强化了家族社会形态。儒家思想提倡“父父子子”“尊卑有别”思想,便来源于“家族认同”的社会实践,儒家思想在这一阶段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