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和县志》概述

一、清代《西和县志》概述

现存清代《西和县志》有两种:第一种系康熙十六年知县王殿元编纂,第二种系乾隆三十九年知县邱大英与邑进士任尚惠编纂。

学界较为重视清代《西和县志》的整理工作,重要的成果有:康熙十六年(1667)王殿元纂修的抄本,西和县档案馆收藏;乾隆三十六年(1771)邱大英纂修,三十九年(1774)刻本,四卷,中国历代地方志数据库、爱如生典海数据库、《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集》均予以收录整理,还有《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2006 年,西和县志办公室对清代康熙和乾隆朝《西和县志》进行点校并内部发行。

其中,清代康熙《西和县志》共1 卷25 目,具体篇目设置为:沿革、疆域、形胜、八景、建置、城池、公署、庙坛、山川、风俗、户口徭役、田赋、防汛、驿所、仓库、官师、名宦、选举、人物、忠节、孝子、义勇、节烈、灾祥、艺文。其中,户口徭役、田赋等目内容摘自县衙收藏档案。清代乾隆《西和县志》约五万字,纂修者包括陈其忠、董保赤、任尚惠、赵维元、蒲全节、屠宗能、邱思永、周恒、任良乡、何魁元、郝植英、任鹏飞、王佐、张文彬等。全志共4 卷28 目。其中,卷一设星野、舆图、建置沿革、疆域道里、山川、名胜、城池(事迹附)、衙署(仓廒附)、祀典(民间私祀祈报附)、古迹寺庙、里图村庄(桥梁、市集附)、汛防(城守、隘、堡、寨、镇、墩俱附);卷二设丁傜、田赋(起存领支附)、邮驿(征领制解附)、学校(义学)、物产、风俗(岁时纪、方言附);卷三设官师、名宦(宦迹附)、选举、乡贤(孝义、文学、隐逸、耆民附)、节孝、仙释寓贤;卷四设艺文(记、传、序、墓表、诗)、坟墓(义冢地段附)、纪异、拾遗。同时还有各种照(图)片4 帧,分别为县境全图、旧城图、今城图和文庙图。建置沿革、人物列传诸目多摘自正史,叙山川、名胜附载史迹,如祁山兼记诸葛亮、姜维等人事迹。此邑以农为主,风俗目附解释方言七种,有五种即脚占田地、佃地、典地、当覆价、多种田地与土地有关,据此可考见其土地关系。[3]户口徭役、田赋、起存领支等目内容则均系依据当时衙署所存档案史料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