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庭层面

(二)家庭层面

父母作为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的启蒙老师,在其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性格塑造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潜移默化地延续至其成长的方方面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尤其是父亲,在家庭中权力畸重。并且,我国在“棍棒底下出孝子” “慈母多败儿”等文化背景下,父母多奉行严格的教育方式,其中不乏体罚、打骂等侮辱或暴力行为,这种方式使得父母实施损害子女权益的行为往往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和制止。因而作为未成年人的父母,应顺应时代,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摈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给予未成年人应有的尊重,引导其表达真正的利益诉求。同时,家长履行法律赋予的监护职责,不再仅限于保障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需培养其权利意识的形成,突破传统的书本教育,将其延伸至生活的多方面、多领域、多角度,从而引导未成年人建立自我保护意识。真正做到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结合未成年人自身情感需求和身心健康的需要,给予未成年人人格权全面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