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而狭小的生存空间”——《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中的西北人文地理学观点及其启示

“广袤而狭小的生存空间”——《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中的西北人文地理学观点及其启示

王 勇[1]

内容摘要:王宗礼、刘建兰和贾应生三位学者合著的《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简称《农牧政治》)一书,对西北独特的地理和人文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描述,清晰地勾勒了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奠定了全书知识体系坚实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基础。《农牧政治》全景透视了西北地区多样而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可以说探寻到了西北地域空间文化的暗码和中国文明源起的“地理机会”,从某种意义上初创了一种“西北人文地理学”,因此,特别值得深入解读和进一步阐释。“广袤而狭小的生存空间”,便是西北人文地理学的“点睛之笔”。本文从广袤而狭小的生计空间、隔离而相融的文化空间、“农牧互动”与“地理机会”、“鲑鱼洄游”与“西北情结”四个方面对《农牧政治》进行了述评,初步阐发了书中的西北人文地理学观点及其理论贡献。

关键词:王宗礼 《农牧政治》西北人文地理学 理论贡献 述评

王宗礼、刘建兰和贾应生三位学者合著的《农牧政治》[2]一书,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出版于1995年,先后印刷过两次。在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又陆续出版了《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3]、《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4]、《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5]、《西部开发与我国地缘经济安全研究》[6]等西北政治系列研究著作。这些著作,集中代表了以王宗礼教授为主持的研究团队在西北政治研究方面的开拓性成就,同时开启了此后西北基层政治与治理研究的历史先河,意义非常重大(见图1)。

图1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政治学类优秀成果二等奖名单

《农牧政治》这本书尤其值得特别关注,在书的第一章中,作者对西北独特的地理和人文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描述,清晰地勾勒了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奠定了全书知识体系坚实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基础。这部分内容,全景透视了西北地区多样而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可以说探寻到了西北地域空间文化的暗码和中国文明源起的“地理机会”,从某种意义上初创了一种“西北人文地理学”,因此,特别值得深入解读和进一步阐释。[7]

“广袤而狭小的生存空间”,这是西北人文地理学的“点睛之笔”,在实证意义上,确实有三种具体的空间意象:小台塬,大沟壑;小绿洲,大沙漠;小帐篷,大草原。西北“广袤而狭小的生存空间”,正好对应于大东南(含历史上的中原地区)之“绵延而密集的生存空间”。这两类历史地理文化空间的分异、互补与竞争,已有著名的“胡焕庸线”所揭示。 “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8]本文正是以“胡焕庸线”为参照,《农牧政治》中的西北人文地理学为重点,对大中国这一“文化时空体”的内在活力进行一种学理上的重构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