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规范基本民主权利是实现政治参与有序扩大的重要保障

(三)依法规范基本民主权利是实现政治参与有序扩大的重要保障

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政治范畴,民主在东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且截然不同。作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制度,民主彰显了社会交往与决策的基本准则和社会治理新范式。在我国,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代夏作民主”,其意为作民之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古代,民主意指“人民的主人”。在西方,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最早指出,“民主”是由“人民”和“统治”两词构成,指代人民统治及其政权或者权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认为,民主是映射多数人执政的政体形式。从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到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不断发扬光大民主内涵,并设定民主就是按照人民意志实施统治和管理。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认为,民主很好地体现了人民通过投票决定其权利归属问题。20 世纪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Robert Alan Dahl)认为,民主是多元利益集团的互动博弈和妥协。英国政治学家柯尔认为民主是人民参与政治决策。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归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民主,彰显的是一种国家形态和基本制度,其本质在于强调人民是国家主体,并映射人民自我规定性,意在用制度形式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同时,民主政治参与主体外延从人民扩大到公民,彰显了公民意识觉醒不断趋向理性和成熟。公民政治参与的核心内容是着力保护其民主政治权利,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20]其中包括政治系统有限度地开放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从低层次政治参与开始培育能力和意识,优化政治参与主体的选择,着眼于改善民生和提升文化素质以及提升政治系统的控制效力和统治信度。[21]当然,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以“社会稳定”为基础,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条件,保障参与条件不断优化,参与意识不断提升,以实现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和参与效果的科学化,并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扩大契合于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程度。

由此可见,实现科学而高效的社会整合,离不开农牧民政治参与意愿和自主意愿的正确表达,因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22]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础指向公民社会,其价值取向就是公共之善治。民主更是现实中关涉政体的工具性问题。协商民主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民主范式,展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是较先前的选举民主更为契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理想型民主制度之一。公民政治参与热情和意愿作为一个变量,展现为对政治的制度性参与,可以使国家政治体系和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政治关系更加民主,政治制度更加完善,旨在优化和提升社会整合效力。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于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23]民主作为公民维护其政治权利的重要原则,是表征政体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此,学者施芝鸿认为,伴随社会公众价值和利益诉求多元化,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一元化指导思想在扩容中能应对多元化社会,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与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以彰显社会整合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正能量。利益多元化是政治参与有序扩大的前提,制度建设必须有足够空间容纳政治参与的扩大和出路设计。新常态下,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媒体优化政治参与机制,同时,互联网的便捷、高效与透明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当然,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依法享有以合法路径自主分享政治生活的权利。

总之,要构造有中国特色公共领域,建设现代国家制度体系,改革和完善决策体制,实现话语民主和协商民主,生成合理的利益均衡和权力制约机制,构设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并有效提升公民政治社会化水平,着力扩大和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基础上的公民政治参与意愿、能力和水平。

【注释】

[1]作者简介:张番红(1976—),男,法学博士,甘肃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95 页。

[3]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 页。

[4][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11 页。

[5]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91 页。

[6]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现代化研究》(第1 辑),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7][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陈黎、陆宏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第63 页。

[8]张新平等:“政治稳定视野下中国政治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经验”,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 年第3 期。

[9]孔德永:“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年第4 期。

[10]有学者认为,依法治国的核心指向是依宪治国,为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弘扬宪法精神,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王宗礼:“依法治国的根本在于依宪治国”,载《甘肃日报》2014 年11 月17 日。

[1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 页。

[12]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82~183 页。

[13]《江泽民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8 页。

[14]《毛泽东思想辞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年版,第69 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22 页。

[16]《江泽民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554 页。

[17]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95~196 页。

[1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5 页。

[19]杨平:“对西北乡村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思考”,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 期。

[20]《邓小平文选》(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322 页。

[21]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99~204 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329 页。

[23][美]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