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
2025年08月10日
其四
久去①山泽游,浪莽②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③榛④步荒墟⑤。徘徊丘陇⑥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⑧异朝市⑨,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⑩,终当归空无⑪。
注:
①去:离开,放弃。②浪莽:莽,即荒。浪荒,即荒废。③披:拨开。④榛:丛生的杂草。⑤荒墟:荒废的村落。⑥丘陇:墓地。⑦焉如:到哪里,在哪里。⑧一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王充《论衡·宣汉》:“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⑨朝市:指人多聚居之地,代指繁华之地。⑩幻化:造化、造物之变化,指变化无常。《列子·周穆王》:“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⑪空无:按佛教的说法,空即无,无即空。郗超《奉法要》:“一切有归于无,谓之空。”
译:
离开山林入仕久,山林之乐久荒废。
今日带领子侄辈,拨开荒草过废墟。
转眼之间成墓地,昔日分明有人住。
井和灶成了遗迹,桑和竹只剩残株。
请问那砍柴大哥,这些人去了哪里?
砍柴的人回答我,都已亡故不复存。
三十年繁华褪尽,古人之言真不假。
人一生变幻太多,最后都将化空无。
评:
这首诗开篇四句写与众人一起游赏山林,中八句写游赏途中的所见所闻,最后四句写游赏之后的感受。其中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不但未叙及久违的山林之乐,反而因目睹山间物是人非的残破、凄凉之景,而兴起“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之叹,既是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的写照,更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空无之思和生命的幻灭之感,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生命价值的思考。诗人于叙事、描写中穿插对话、抒情、议论,将诗情、诗趣与理趣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