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

其三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决屦,清歌畅商音。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赐也徒能辩,乃不见吾心。

注:

①荣叟:隐士荣启期,事迹见《列子·天瑞》,其中载荣启期年九十,家贫,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陶渊明《饮酒》其二“九十行带索”,《饮酒》其十一“荣公言有道”,皆提及荣启期。②方:且。③原生:原宪。据《韩诗外传》:“原宪居鲁,子贡往见之。原宪应门,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宪曰:‘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辞而去。”④纳:穿,著。⑤寻:继续,连续。⑥常乏斟: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引《说文》称同“常乏糁”,意为野菜羹中常乏米也。⑦乃:而。

译:

荣公以绳索为带,心情愉快且弹琴。

原宪穿鞋露脚跟,清歌一曲扬商音。

重华离我们已久,贫士却历代不绝。

穿着破烂露手肘,吃着野菜常少米。

并非不想享富贵,只是不想苟且得。

子贡徒然号能辩,竟然不识贫士心。

评:

以荣启期和原宪为例,感叹重华以来贫士代不乏人,叙述贫士缺衣少食的生活,同时剖析他们并非不追求舒适的物质生活,只是不愿意苟且获得,即士君子取之有道。最后感叹连子贡这样孔子的高徒都不能理解贫士安贫守道之用心,更不用说世俗其他人,更不能理解贫士之用心。诗中暗含借咏古代贫士来抒发自己安贫守贱而不为世人所知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