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会①而作

有会 而作

序: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日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注:

①有会:有所领悟,犹有感而作。会,领悟。②登:成熟,丰收。③朝夕所资:日常所需。④岁云夕矣:以已近岁暮喻年老。⑤后生:指子孙。

译:

去年的粮食已尽,今年的粮食未丰。

做个老农已多年,不料今年遇灾荒。

青黄不接时日长,没有粮食让人焦。

丰收之年本难得,今年也难寄希望。

日常生活所需物,只能刚好不断炊。

最近十余日以来,每天念叨缺衣食。

眼看人生到尽头,让我怎么不感怀。

现在我不记下来,子孙怎么会知道。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彼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注:

①弱年:古人以二十岁为弱冠,指少年时。②家乏:家庭条件不宽裕。③菽麦:农作物,此用来指粗食。④甘肥:美味。⑤惄如:极言饥寒。⑥亚九饭:疑为“无恶饭”之误,意谓饥饿时进食无不觉得可口。⑦当暑厌寒衣:指已经到了夏天,仍穿着寒衣,无衣可替换,形容缺衣少穿状。⑧深恨蒙袂非:以不肯接受施舍而为憾。《礼记·檀弓》记齐国遇荒年,黔敖备食于路以赈人。有一饿者蒙袂而来,黔敖曰:“嗟!来食!”其人扬目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终不食而去。⑨滥:指不能坚持,无所不为。⑩固穷:《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

弱冠之年家道衰,不料暮年更困窘。

每日能有菽麦足,哪敢奢望食美味。

人逢饥饿食可口,夏日炎炎披寒衣。

人生即将入暮年,为何苦多又悲辛。

常常感恩施粥者,常遗憾不肯受施。

接受施舍有什么,不受施舍白饿死。

他们怎会不守志,固穷守节是夙愿。

还是要效仿先贤,任凭饥饿守志节。

评:

诗中极力叙写自己年龄渐老而家资贫乏,生活困窘,不得不终日为衣食担忧,并进而忧及子孙后代的生活问题。诗人徘徊于接受施舍与拒绝施舍的矛盾之中,既有接受施舍而缓解饥饿的现实愿望,又常常想起前贤固穷守节的事迹,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放弃修持自己的德行。最后,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仍然决定效仿先贤,不顾饥饿,固守自己的志节,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的内心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