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①岁九月中于西田②获早稻
人生归③有道,衣食固其端④。孰⑤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⑥,岁功⑦聊可观。晨出肆⑧微勤,日入负禾⑨还。山中饶⑩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⑪辞此难。四体⑫诚乃疲,庶无异患⑬干。盥濯⑭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⑮心,千载乃⑯相关。但愿常如此⑰,躬耕非所叹。
注:
①庚戌:指晋安帝义熙六年(410)。②西田:指陶渊明住宅以西田地。即西畴,《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③归:趋,就。④端:开始,根本。⑤孰:何,什么。⑥常业:日常事务,指农活,农务。⑦岁功:一年的收成。⑧肆:从事,指做耕种等农活。⑨禾:指稻之类作物。或作“耒”,指农具。从诗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来看,其中有“获早稻”,当解作“禾”为佳。⑩饶:多。⑪弗获:不能。⑫四体:四肢。⑬异患:其他灾祸。⑭盥濯:洗涤。盥,洗手。濯,洗脚。⑮沮溺:古代隐士长沮和桀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⑯乃:竟然。⑰但愿常如此: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源出于此。
译:
人的一生应向道,衣食乃是人之本。
衣食都不去谋求,靠什么保全自己。
春天来了忙农活,一年收获有保障。
早晨出发勤躬耕,傍晚背禾喜归来。
山中多霜又多露,气候寒冷不寻常。
种田人岂不辛苦,谁能摆脱这艰难。
四肢确实很疲累,然无其他祸患侵。
洗涤干净来休息,喝他一斗可放松。
遥想那长沮桀溺,千载之下心意通。
希望生活常如此,亲自劳作我不怨。
评:
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是中国古代文人也是陶渊明苦恼和经常思考的问题。这首诗对此进行了反映,并体现出陶渊明找到的答案:关注内在自我的心灵需求和立身处世的崇尚自由,由此出发,物质上的简陋和体力上的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引思悦曰:观此诗知靖节既休居,惟躬耕自资,故萧德施曰:“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明钟伯敬、谭元春评选《古诗归》卷九谭元春曰:“每诵老陶真实本分语,觉不事生产人,反是俗根未脱,故作清态。”“料理身心,透悟性命之言。”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称:陶公诗多转势,或数句一转,或一句一转,所以为佳。余最爱“田家岂不苦”四句,逐句作转,其他推类求之,靡篇不有,此萧统所谓“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也。他人不知文字之妙全在曲折,而顾为平铺直叙之章,非赘则复矣。清张潮、卓尔堪、张师孔同阅《曹陶谢三家诗·陶集》卷三说:“及时力田,田竣事游,襟期开朗,作诗自然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