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羲农①去我久,举世少复真②。汲汲③鲁中叟④,弥缝⑤使其淳⑥。凤鸟虽不至,礼乐⑦暂得新。洙泗⑧辍微响⑨,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⑩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⑪下,六籍⑫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⑬。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⑭。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注:
①羲农:传说中上古时候的帝王伏羲氏、神农氏。②真:指本性、本源,这里指真而淳的社会风尚。陶渊明《劝农》曰:“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③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④鲁中叟:鲁国的老头。即指孔子。⑤弥缝:补救世事的缺失。⑥淳:纯朴。⑦礼乐:礼法和音乐。用来指儒家用来指导人们行为和安抚人们心灵的内容。⑧洙泗:流经鲁国的两条河流。一般指孔子在此创办私塾开始授徒讲学。⑨微响:微言。指精微要妙的言语,即孔子的教导。⑩区区:少,为数不多的意思。⑪绝世:此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学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⑫六籍:六经。⑬问津:本意指问渡口,此指问路,询问人生之路。⑭头上巾:指陶渊明头戴的漉酒巾。
译:
羲农距今很遥远,真淳之风已难觅。
孔子努力勤奔走,希望匡复回真淳。
凤鸟虽然未出现,礼乐文化面貌新。
时光流逝到暴秦,儒学传统被中断。
诗书又有什么罪,为何一朝尽毁弃。
西汉老儒多饱学,传授儒学实勤勉。
为何焚书坑儒后,六经竟然无人亲。
整日只见奔竞者,怎不见那问津者。
不如现在去饮酒,才不辜负漉酒巾。
所言难免有谬误,请您宽恕醉酒人。
评:
这首诗突出地表现了儒学思想对渊明的影响。他向往上古时期真淳的社会风气,赞扬孔子努力恢复礼乐传统,改变社会风尚,使民风变得真淳。感叹经过秦朝焚书坑儒之后,社会道德再次沦丧,在这样的背景下,惟有隐居,才能保真守全。不过,也正因为隐居,所以他又遗憾无法改变当时的社会。诗中表达了“轻视儒家的传统,就会失去人生的基础”的主题。
就这一组诗而言,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其自然的风格、借饮酒以寓意的表现方法等尤其受到人们称道。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题陶渊明诗后》:“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望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若观道者,出语自然超诣,非常人能蹈其轨辙也。”明钟伯敬、谭元春评选《古诗归》卷九谭元春曰:“妙在题是《饮酒》,只当感遇诗、杂诗,所以为远。”钟伯敬曰:“《饮酒》诗,如此寄托,如此含吐,酒岂易饮?饮酒岂易作诗?又曰:感遇实胜咏怀,《饮酒》诗则又非感遇诸诗所几也,难与人言。”清陶必诠《萸江诗话》:“此二十首,当是晋、宋易代之际,借饮酒以寓言。骤读之不觉,深求其意,莫不中有寄托。”清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三:“此心高旷,兴会自真,诗到佳处,只是语尽意不尽。若张无垢谓渊明畎亩不忘君之意,似以南山作比语,恐不然。”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卷九:“胸有元气,自然流出,稍著痕迹便失之。”清王士禛《古学千金谱》:“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悠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清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得力在起四句,奇绝妙绝,以下便可一直写去,有神无迹,都于此处领取,俗人反先赏其采菊数语何也。至结二句则愈真愈远,语有尽而意无穷。”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真理真诗。浅人日读陶集,至此种作,则全不知其所谓,况望其吟而赏之。说理诗必如此乃不愧作者,后来惟张曲江擅场。”清孙人龙纂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说得有情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