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镇军①参军经曲阿②
弱龄③寄事外④,委怀在琴书。被褐⑤欣自得,屡空常晏如⑥。时⑦来苟⑧冥会⑨,宛辔⑩憩⑪通衢⑫。投策⑬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⑭孤舟逝,绵绵⑮归思纡⑯。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⑰。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⑱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⑲,终返班生庐⑳。
注:
①镇军:或指刘裕,或指刘牢之。主刘裕者,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按: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十二月,桓玄篡位。三年(404)二月,建武将军刘裕率刘毅、何无忌等聚义兵于京口。三月,玄众溃而逃,裕入建康,立留台百官。桓玄司徒王谧推刘裕行镇军将军,徐州刺史,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并八州诸军事。彼时刘裕并未露篡晋之意,其篡晋在此十六年之后。陶渊明岂能在其篡晋十六年前即察见其野心,而因忠于晋室不为其参军耶?且此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正为扶持晋室,当其控制浔阳,都督江州,任命刘敬宣为江州刺史时,陶渊明出任刘裕参军于情理正合。主刘牢之者,陶澍《年谱考异》引《晋书》:隆安二年戊戌九月,刘牢之使子敬宣击王恭,遂代恭为都督,镇京口。三年己亥十一月,刘牢之东讨孙恩,以刘裕参府军事。反复推寻,陶渊明始作参军实在己亥。镇军实为刘牢之。②曲阿:地名,在今江苏丹阳。③弱龄:年幼。④寄事外:不关心俗务,寄身心于世事之外。⑤被褐:被,同“披”,穿着;褐,粗布衣。《老子》云:“是以圣人,被褐怀玉。”⑥晏如:安然自得。⑦时:时机,机会。⑧苟:如果。⑨冥会:不求而得之,自然而得之。⑩宛辔:曲辔,指回驾。⑪憩:休息。⑫通衢:道路四通八达,指仕途。⑬投策:投杖,舍杖而行,指离开田园。⑭眇眇:很远。⑮绵绵:连绵不断。⑯纡:萦绕,情思不断。⑰山泽居:居于山水田园,指家乡的田园生活。⑱真:纯真朴素,指与世俗礼法相对的人之自然本性。《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⑲化迁:自然造化。化,大化;迁,变化。⑳班生庐:指仁者隐居之所。班生,指班固,其《幽通赋》曰:“始保己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
译:
幼年脱身于世外,寄托情怀于琴书。
穿着朴素也快乐,经常断炊也安闲。
机会来了合我愿,姑且往驾仕途中。
放下手杖理行装,暂时离开我田园。
孤舟已离家乡远,绵绵归思未断绝。
此行路途很遥远,坎坷曲折过千里。
跋山涉水渐厌倦,心中思念园田居。
比不上空中飞鸟,有愧于水中游鱼。
胸中常怀自然思,谁说我束于外物。
姑且随万物俯仰,终将返回我旧居。
评:
这首诗写于诗人赴任途中。虽然出仕,但是内心深藏向往田园的种子,一不小心就要发作。从此诗可见,出仕与隐居两种思想在诗人的内心常常同时存在,而决定诗人做出不同选择的重要因素,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时机是否合适。时机合适,则出仕为官;时机不合适,则随时隐居。同时,出仕与隐居的思想虽然同时存在,但又以隐居占据了上风,所以赴任途中更多的是表达对田园自由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决心保持纯真的本性。诗中已表明他只是暂时出仕离别田园,终将归隐田园,由此似乎可以说明,出仕诚非其本心。明孙月峰评、闵齐华注《文选瀹注》卷十三云:“渊明诗只是就本色炼得入细。”清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三称:“参军本属闲曹,然已不如鱼鸟之乐,始知望云临水,渊明诚欲自保其真也。结语冲淡入微,非渊明亦不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