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歌”中显文脉洪崖洞里诗作丰
2025年10月24日
“老人歌”中显文脉洪崖洞里诗作丰
“重庆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的筑城都在渝中半岛。”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袁东山介绍,其中,南宋重庆知府彭大雅为抗击元兵,组织军民弃泥墙改用砖石砌墙,并扩大了重庆城的规模,延伸到了通远门、临江门一带,重庆母城格局就此形成。
如何了解当年筑城的情景呢?元代著名文学家袁桷的一首《渝州老人歌》就反映了这段历史。
林永蔚介绍,诗中“小儿舞槊红离离,大儿挽车上栈迟。渴饮古涧之层冰,暮宿古松之危枝。渝江之水人马瞬息渡,排石列栅犹支持”等数句,描写了当时军民修筑城池的情景。
“对于修筑重庆城,史料中曾有记载,但以诗歌来反映的却不多见,袁桷的这首诗具有弥补史料不足的意义。”林永蔚说。
古诗中对渝中半岛关注较多的地方是哪里?据记者调查,洪崖洞要算一个。
明代洪崖洞地僻人稀,一派田园风光,城内数条小溪交汇于此,沿崖而下,构成“浓翠滴空蒙”的佳景,有苏轼、任仲仪、黄庭坚题刻数篇。“洪崖滴翠”在明代就被列为“渝城八景”之一,不少诗人在此留下佳作。
清代四川川东道张九镒诗云:“手拍洪崖肩,洞壑认仙踪。”奉节知县姜会照赞叹:“自是仙崖张画景,岚光一片袅清风。”曾修订“巴渝十二景”的清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更有诗作传世:“洪崖肩许拍,古洞象难求。携得一樽酒,来看五色浮。珠飞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阳里,波光点石头。”
如今这里已被建成洪崖洞民俗风貌区,以颇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为主体,依山就势,成为渝中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