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梁先才变百个“梁先才”
“过去烧窑都要拜窑神,能否成功靠运气。我一个农民企业家能有今天,除了自己的努力,更是托改革开放的福。”谈及自己创办企业以来的经历,梁先才感慨不已。以前税务部门以“罚”代“法”,现在税务部门是服务上门。区里和街道的领导还经常下厂征求意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2013年建立“高级技能专家工作室”,政府补助10万元;今年公司被评为“成长型企业”,区里又奖励5万元;全国获奖、个人成“大师”,政府都给予鼓励……
相较于公司董事长的名头,梁先才更看重另一个头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荣昌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创立荣昌陶制作技艺传习所,携手重庆文理学院建立陶艺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后生;他配合政府成立荣昌国际柴烧创作交流中心,促进柴烧陶的技艺交流发展;镇里来了创业的年轻人,他主动上门传授技艺。
最令梁先才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荣昌陶技艺的传承中来。比如师兄刘吉芬,不仅在安陶小镇创立安北陶瓷村,经营得风生水起,更带出了侄子刘冬等十几位陶艺制作传承人。上个月,刘吉芬设计,肖文桓、刘冬、肖亚岑制作的陶器“巴蜀遗韵”,在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杯”金奖。而梁先才自己虽然只收获一个铜奖,但他却很是开心,“我都64岁了,荣昌陶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才有未来。”
90后小伙子管永双,在四川美院上学时跟随老师到荣昌采风,一下就被这里上好的陶土吸引。2014年毕业后,他与妻子李云杉来到荣昌区,从打工到租民居自己造窑做陶,潜心于荣昌陶天然草木灰釉制作与烧制。结缘于陶,他办起了以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通安小栖”民宿,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改革开放,使一个梁先才变作百个‘梁先才’!”安富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龙英感慨道,现在的安富已经成为荣昌陶瓷产业的重要基地,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制陶的大小企业和工作室,已从早先的几家发展到4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几百人。其中,国家级、市级、区级传承人65名,4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15人;国家级、市级、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工艺师103人,40岁以下的有40人。
近年来,荣昌探索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陶瓷工业园“双轮驱动”发展,一方面是在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上提升品牌和形象,另一方面是以“优化存量、引进增量”新兴陶瓷产业。来自广东的大型陶瓷企业唯美集团,制作的瓷刻书画精美绝伦,仿古文图惟妙惟肖,批量生产的“马可波罗瓷砖”畅销国内外。
建安陶小镇、修陶瓷公园、传陶瓷文化、辟陶瓷旅游、兴陶瓷工业,“荣昌陶都”通过走“陶文化+旅游”“陶文化+工业”之路,增加就业人数达八九千,有望在2020年形成100亿级产业集群。
千年荣昌陶,正“烧”出一片新天地。
作品标题 土窑“烧”出新天地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刘集贤 李波
责任编辑 雷太勇 隆梅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11-21
刊播版面 第1版
作品评价
重庆日报从11月21日起推出改革开放40年特别报道,这是开栏第一篇。这篇稿子有时间长度,有纵深厚度,以小见大,文字精练,体现了老一辈新闻人的匠心、情怀和功力。
采编过程
22年前,本报记者曾采访过荣昌陶产业情况,采写了《土窑“烧”出红旗车》的报道。此后,本报记者在荣昌采访时,陆续听到荣昌的同志、包括主人公介绍该稿刊发后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今年,陈敏尔书记在荣昌考察时,对荣昌提出了做好“一头猪、一匹布、一片陶、一把扇”四篇文章的要求。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本报编委会策划了一组老报道回访的专题,记者于是重访当年报道的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改革开放中所经历的故事,生动再现了改革开放为普通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社会效果
稿件刊发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认为稿件接地气、很生动,很好地体现了改革开放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人民网、新华网、上游新闻等纷纷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