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 以涉...

进展>>> 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捕

杨雪峰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今日清晨在渝北区殡仪馆举行。

记者采访中获悉,除了沙坪坝,杨雪峰生前还相继在渝北洛碛、两路和石船工作过。

与此同时,从渝北区检察院19日发布的《检务通报》中,记者得知,犯罪嫌疑人已被批准逮捕。

“经过审查,决定依法对张某(男,44岁)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目前,案件正在依法办理中。”《检务通报》中写道。

作品标题 民警被刺牺牲后续:他救过的孩子找了他20年,如今也是一名警察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郑友

责任编辑 杨昇

刊播单位 重庆晚报

首发日期 2018-02-20

刊播版面 慢新闻APP

作品评价

为确保广大市民过上平安祥和的春节,全市交巡警舍小家顾大家,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岗位上。

然而,就在大年初三(2月18日),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石船公巡大队副大队长(主持政工工作)杨雪峰值守期间遇刺身亡的消息,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枚石子,激起阵阵波澜。

作品在首篇“暖警”“暖男”的独家报道基础之上,巧妙地用“庄严的承诺、泛黄的报纸、迟到的见面”等3个现场部分为主线,辅以“新闻穿越:警民合力 助走失父子重逢”,加之“花絮”“新闻闪回”“进展”的结构成稿,将英雄民警杨雪峰的先进事迹,再次以独家报道的方式展现出来。

着笔导向正确,对悬念在行文中的拿捏恰到好处。详细而有现场感,涉及读者阅读欲望的养料,均逐一呈现,打破了地域和行业限制,让所有读者都能在阅读中产生很好的共鸣。

此外,报道连续重磅推出后,更是相继得到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公安部部长赵克志等领导的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宣扬杨雪峰同志的先进事迹。

采编过程

2月18日下午4点,从部门主任处得知杨雪峰因公殉职的消息后,记者即刻从四川遂宁动身,3个多小时的车程后赶回重庆,抵达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

当晚连夜采写,完成《交巡警杨雪峰牺牲,公安部发来唁电 亲友追忆:他是“暖警”,是“暖男”》的首篇报道。

次日下午,记者又赶往渝北区殡仪馆,因为2月20日杨雪峰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举行。其生前好友、同事、亲人,相继赶来,要陪英雄最后一程。

晚上8点过,一家三口来到吊唁厅,穿着制服的年轻民警,自我介绍叫“汪泽民”,随行的是他父母。

原来,小时的汪泽民,在沙坪坝三峡广场的一次外出中,差点和父亲汪旭走失。正是热心群众杨孟菊和执勤民警杨雪峰的接力帮助,才得以化险为夷。而为了找到曾经救过自己的“救命恩人”,23岁的他,已等待了近20年之久。

记者根据其现场的恸哭等细节,加之后续的深入采访,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浮现出来。

社会效果

灵柩前感谢救命恩人,兼具可读性和故事性。连夜成稿后,2月20日清晨,慢新闻APP进行了全文刊发。

紧接着,重庆晚报又在节后复刊首日(2月22日),以《交巡警杨雪峰因公殉职 市公安局追记个人一等功》为题,进行了头版二版共计两个整版报道的重点彰显。

稿件刊发后,尤其慢新闻APP,引发强烈的社会正面反响。

读者们被温情的故事情节接连戳中泪点。其中,尤其是公安部门从业人员的网络留言中,在痛恨歹徒穷凶极恶的同时,纷纷就杨雪峰的殉职深感悲痛和惋惜。

如今,在百度搜索《他救过的孩子找了他20年,如今也是一名警察》关键词句,显示网页结果更是高达百万个之多。

全媒体传播效果

稿件经慢新闻APP率先发布后,上游新闻、华龙网等影响力靠前的本地移动端新闻APP或网站即刻跟进。迄今,搜索引擎中除了腾讯、澎湃、新华网、人民网等在内全国各地超百万个的网页转载外,其他新媒体社交平台,更是不胜枚举。

目前,不管微信、微博、短视频还是其他APP客户端,《他救过的孩子找了他20年,如今也是一名警察》一文早已形成刷屏之势。

3月1日,按中宣部要求,除了新华社继续发布通稿外,央视《新闻联播》、央广和法制日报也于当天进行了刊播和报道。各门户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则是继续首页首屏推送。

在中央和地方领导相继做出重要批示后,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渝北区公安分局等先后作出向杨雪峰同志学习的决定。

据市公安局统计数据,截至3月1日,关于英雄民警杨雪峰的报道,阅读量超11亿人次,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现今,继市公安局追记个人一等功、市总工会追授“重庆五一劳动奖章”、市委市政府追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后,市委宣传部更是在向中宣部请示,提请命名杨雪峰为“时代楷模”的全国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