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中国最多情的一块石头

古老中国最多情的一块石头

“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刘禹锡《巫山神女庙》)

提起巫山,人们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巫山神女了。

凡乘船游三峡的游客,到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都会拥上甲板,争相观赏神女峰。只见巫峡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巫山神女峰,被人们称为“古老中国最多情的一块石头”。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诗人为之倾倒、为之咏叹,留下无以计数的诗篇,如同奔流不息的长江,千百年流淌不绝,神女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符号。

巫山神女源于一个流传久远的古代神话故事。据《巫山县志》记载:“赤帝女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为神女。”说的就是,瑶姬下凡助大禹治水,之后化身为石,成为为百姓庄稼保丰收,为行船保平安的护佑之神。

真正让世人知道巫山神女之名,则源自先秦时的辞赋大家宋玉的《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另有《神女赋》:“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宋玉运用铺陈排比、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巧妙构思,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感情丰富细腻的女神形象,奠定了巫山神女美神和爱神的文学地位。

从那时起,巫山神女“生活”在世上已有2000多年了。

其实,比宋玉更早写神女的是他的老师屈原。据考证,屈原的《九歌·山鬼》是现存最早描写神女的诗歌。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巫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向承彦介绍,《九歌·山鬼》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与心上人幽会,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来的情绪,描绘了一个瑰丽而又离奇的女神形象。郭沫若等诸多专家考证,认为山鬼就是巫山神女。据此,也可以说《九歌·山鬼》是目前能够查证的关于巫山的第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