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声音>>>

儿子说

他用最质朴的方式,坚守承诺

也有人问,高飞为何寻找了那么多年?而这,也是高飞心里一个解不开的结。高飞说,年轻时,他也不懂得去问民政局,也没想过要去问,后来,年纪大了,更不懂网络寻人,就知道这是自己的事情,不愿给别人增添负担,一直用一种最简单、最质朴的方式,努力坚守着自己的承诺。

“但我一有机会就会托人问,我想总能找得到!”高飞说,那么多年,他问遍了家里的亲戚和熟人。他想,那么多年,一直找不到人,大概是因为张正其参军的时候太年轻了,少有人认识,在那个年代识字的人少,也很少有人用得上大名;又可能是事情过去太过久远了,就算有人认识张正其,如今也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

直到找到张正其的家人后,高飞才知道,他连名字都搞错了。他一直以为,张正其的其,是“下棋”的“棋”。

今年50岁的高卫东是高飞的大儿子,他也是父亲打听到战友家人让他开车回綦江时,才知道父亲寻人的心事。“那么多年,把这件事情埋在心里,他一定很不是滋味!”在高卫东的印象里,父亲从不给他讲从前打仗的经历。父亲是一个固执、讲原则的老头儿,对家人要求很严格,“他曾经是高新区人民医院书记,但他从不肯为自己的事托关系,永远自己解决!”

战友说

战友情,是比生命还重的感情

从綦江区三角镇返回茄子溪的家时,高飞的战友李德涵来找高飞。李德涵是1951年的志愿兵,也是綦江人,转业后回到綦江,在綦江中医院工作时,和高飞在一个科室。

一两年前,李德涵和高飞失去了联系,他依稀记得,高飞住在茄子溪,住七八层的楼房,但哪个小区,几栋几号,已经记不得了!“老战友不能失去了联系!”为这事,李德涵好几天睡不着觉,最后决定亲自来找!

但怎么才找得到?李德涵原本想,到了茄子溪,他应该就知道大概方向了,可下车一看,蒙了!这里已经大变样!李德涵一条街一条街地找,迷了路,最后找到派出所,民警这才根据他提供的线索,让他找到了高飞所在的小区。

李德涵知道高飞寻人的故事,很感动,在他看来,换作是他,也会这样去找,像这样找下去。

“战友情,是过命交情,是比生命还重的感情!”李德涵说,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这样的感情,但对于一名老兵,对战友的承诺,就是生死的承诺,是要用生命去坚守的承诺!

征集

“千金一诺”计划启动 寻找身边的守信人物

像高飞这样,为了一个承诺,坚持60多年的一诺千金、信守承诺的榜样,我们身边从来都不缺乏,那些普通人身上所迸发的诚信力量,让我们感动不已。

廖良开,开州区赵家街道和平村村民,2017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为牺牲战友父母尽孝20年;

吴恒忠,潼南区花岩镇龙怀村村民,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打工十年替儿子偿还19.2万元债务;

李明学,大渡口区建胜镇四胜村居民,重庆市道德模范,重病在身还归还了拖欠15年的743元医药费。

陈淑梅、李其云夫妇,铜梁区巴川街道居民,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靠卖早餐替去世儿子还债;

……

为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重信守诺正能量,即日起,重庆晨报联合芝麻信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千金一诺”计划,在重庆寻找5位守信人物,每人奖励5000元,如推选至全国评选后获奖,还将再奖励1万元。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请告诉我们:

1.TA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

2.TA在守信用、重承诺、践约定方面有突出事迹;

3.事迹不需要轰轰烈烈,有时候一句话、一件平常的小事,也足以打动人心;

4.如果TA的事迹能体现新时代特点,优先考虑。

欢迎大家多多提供线索,爆料可拨打966966或17702387127,也可私信芝麻信用或天天正能量官方微博。

作品标题 为了一个承诺,他寻找了60多年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

作  者 顾晓娟

责任编辑 罗皓皓

刊播单位 重庆晨报

首发日期 2018-02-12

刊播版面 第4版、第5版

作品评价

本报的一个征集,让今年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决定讲出一个埋藏了60多年的故事。60多年前,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高飞的战友张正其替他牺牲,临行前张正其留下“找到亲人”的托付。而为了这个托付,高飞把这个承诺记在心里60多年,并终于找到了战友张正其的家人。记者围绕60多年的苦苦寻找展开故事,为何会苦寻60多年,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挖掘出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高飞一直用一种近乎固执的方式坚持寻找战友,他逢人便问:“你认识綦江的张正其吗?”却从不肯因为自己的事情托关系,走后门。60多年的苦寻,也造就了高飞独特的人物特点,从最开始的固执寻找,到后来的成为心中的牵挂,再到晚年感觉希望渺茫,愧对战友的纠结,记者用一个个生动细致的故事和场景,展现出来人物。

采编过程

获得线索后,记者跟随当事人高飞一同前往张正其老家綦江三角镇彭乡村,感受两个经历战火洗礼的家庭因为寻人而亲如一家的情分。采访进行了一整天,正是通过长时间的交流和询问,记者获得很多一手的鲜活信息,除了张正其家人,也采访到了高飞的战友、妻子、儿子,通过他们的讲述,还原事件,让这个寻人的故事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社会效果

稿件经重庆晨报和上游新闻刊发后,被腾讯、华龙网、新浪、东方新闻、中国文明网、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等众多媒体转载,也有读者打来电话,希望讲述自己的诚信故事,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对稿件进行了肯定。

全媒体传播效果

上游新闻阅读量17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