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棚里的世界杯

工棚里的世界杯

华龙网记者 李裕锟 李华侨

1.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全世界的球迷为了观看这座金杯的归属而痴狂。在山城的工地上,也有一群球迷,他们没有电视,更别提去现场。啤酒、西瓜、投影仪、手机看球赛……工棚里传出赛场上的欢呼,也掺杂着工人们的喧嚣。只要心中有赛场,哪里都是你的世界杯。

2.夏夜,空气散发着燥热的味道。6月27日晚,在江北嘴大剧院旁的工地住宅区,强子找朋友借来投影仪和电脑,当晚世界杯“卫冕冠军”德国队对阵韩国队,作为铁杆球迷,他可不能缺席

3.晚上9点30分,看球“装备”一台投影仪到了,年轻的农民工赶紧上前帮忙鼓捣设备,周围吃完饭的工友们也迅速聚集了过来。

4.“西瓜来咯!”大大的铁盘上盛着火红的水果,也承载了工友们对这项运动的热情。他们“集资”,买来西瓜、瓜子、啤酒……看球,也得像模像样。

5.就着几碟小菜,一边看球,一边喝着小酒。对于忙碌了一天的农民工大叔来说,这样的饭后娱乐活动很是惬意。

6.年近50的老李不算是铁杆球迷,他坦言,这次加入看球大军,是为了跟随步伐,能和读大一的儿子有点共同语言。

7.“来,干了!”老孙最爱热闹,这种工友聚会的场合他可不想缺席。最近听球迷工友讲解,他也渐渐迷上了足球。

8.工地的员工宿舍外,泥水匠张先生正在走廊上拿着手机看球赛直播。为了不落下球赛,他花了100多块钱,专门办了个不限流量的套餐。

9.一间员工宿舍里,两个工友正在用手机观看世界杯直播。为了省钱,他们制订计划,每人轮流播放,看到精彩进球都咧嘴笑了。

10.工地上没有电源,居住的房屋配套简陋,充电宝则成了农民工们的标配。常年在外打工,四四方方的手机不仅是他们与家里老人、孩子联系的唯一载体,刷手机也几乎成了他们重要的娱乐方式。没有电视,不能去现场,心中有足球,哪里都是世界杯赛场。

作品标题 工棚里的世界杯

参评项目 摄影

作  者 李裕锟 李华侨

责任编辑 张一叶 康延芳

刊播单位 华龙网

首发日期 2018-06-29

刊播版面 华龙网首页、重点栏目《万花瞳》

作品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要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习近平还说过“‘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来了,中国球迷对世界杯的热情也丝毫不受影响。只要心中有赛场,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杯,包括基层一线最普通的农民工兄弟。而该篇稿件正是通过图片的方式,深入一线,保持人民情怀,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记录像农民工这样新时代基层人物的丰富精神世界和精神文化食粮。

记者通过镜头,捕捉了午夜工棚中,建筑工人们通过自己方式观看世界杯的场景。他们就着手里的啤酒、小菜,抑或是一块西瓜,在投影仪或自己的手机屏幕前,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呐喊助威,让原本渐入沉寂的午夜变得热闹非凡。镜头下的农民工群体鲜活生动,记者用摄影独有的魅力展现出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采编过程

稿件拍摄当天,记者来到建筑工地相对较集中的江北嘴CBD,对较大的几处工地民工生活休息区进行走访了解晚间是否有较多工人组织起来观看世界杯比赛,再得知一工地球迷相对较多、工人对这次世界杯较关注之后,决定在比赛即将开始前,再次来到这里准备当天的拍摄采访工作。

受世界杯比赛时差影响,记者选择在午夜来到建筑工地,先将镜头对准一群下班后伴着宵夜啤酒,用投影仪观看比赛的工人群体,抓拍记录了工人观看比赛的一举一动。随后,记者又走访了一排排板房,在工人的寝室、过道,也找到了用手机流量关注世界杯直播的热情球迷,为他们记录下生动的“工棚世界杯”瞬间。

社会效果

该稿件通过华龙网各平台刊发后,迅速在朋友圈里转发传播,同时被凤凰网、光明网、搜狐等网站纷纷转载。

全媒体传播效果

该稿件发稿后一天里,迅速在华龙网、重庆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上传播,平台总阅读量当日即突破10万,该作品在朋友圈也有较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