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过

好好过

这是吴梅寻常的一天。她一直拉着杨玉生坐在前排,认真看着电视上的讲座和广告,认真坐在场能治疗仪的坐垫上“换血”。

杨玉生5点离开上楼回家,吴梅一直坐到近6点,门店打烊,她才出来。期间杨玉生打了两次电话催促她回家,她说:“来了来了,别催,你是要我飞回来吗?”

见到有陌生人来,吴梅开始摔锅碗:“要说你一个人说,我啥子都不得说!”杨玉生解释说,上次电视调解,让她很不满意,所以她现在很抵触媒体。

杨玉生要送我们下楼,又开始倾诉,他太需要这根稻草了。

——“你们都看到了,我的命很苦啊。不怕你们笑话,我身体不好还在照顾她,厕所几步路她都不去的,都是我给她倒痰盂……”

——“儿子去职业学校学汽修,只学一学期就再也不去,现在就在家里耍。吴梅急了也抓凳子打娃娃,娃娃直接提刀,我劝住了,他就扎他妈妈裤子好多刀……”

——“我有严重胃病,感觉自己快死了。每天失眠,我都写了八九万字的人生感悟,希望能教育娃娃。”

——“我的想法就是,吴梅别买保健品了,娃娃能懂事,找个工作,要好好过啊……”

作品标题 救救我,老婆狂买保健品要拿扁担挑上楼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刘春燕

责任编辑 杨昇

刊播单位 重庆晚报

首发日期 2018-06-19

刊播版面 慢新闻APP

作品评价

中老年人沉迷保健品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很多人都有亲戚或者朋友的亲戚遭遇这种疑似骗局,产品和销售方式都不违法不违规,怎么办?

与一般通讯稿件不同,这篇稿件选用的表现方式是特稿方式。通讯的基本套路是:采访当事人——采访两家保健品和医疗器械体验店——采访食药监和工商管理部门说法——采访外围,比如邻居、其他参与的老年人。通讯只要讲清楚面上的基本情况就完成了。

这个特稿的做法是:通过真实的故事、细节去呈现一种社会现实,去呈现社会现实中的阶段性困局,去呈现这个困局中的人。稿件无法给出解局的答案,因为本身事情可能就是无解的。但是如果能够局部的、有限的刺痛人心,也可能给未来一种指向。通讯报道即使解决了个别证照过期的老鼠店,退还了个别老人的钱,其他店呢?特稿要呈现的是普遍的问题——老人和我们,该怎么做?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一个读者,被那种在衰老、贫困中挣扎着还要抠出自己最后一口粮食去买保健品的人深深触动的话,我想,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吧,哪怕是对自己——我们的晚年,我们父母的晚年,要怎样去生活,我们总会有一点自己的思考。

工商管理部门和食药监查处的行动和杨老师家的后续等,这些通讯要表达的常规的内容,后续稿件中单独去做了一条来反应,没有在首发稿件中破坏特稿的完整性,但是又做到了新闻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采编过程

这篇稿件记者前后去采访了四次。因为求助者杨老师的妻子,沉迷保健品,又牵扯到保健平销售的产业链条,所以最初只能以摸情况的方式,先试探着接触对方。此后,记者又化装暗访,潜入文中主人公主要活动的两家商店,一家是销售保健品,另一家是体验医疗器械。在暗访中获得了一些关键性的证据和资料。最后记者还跟随食药监、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了联合查处。在查处过程中,遭到商家阻挠和围攻。

社会效果

稿件在慢新闻推出后,传播量较大,迅速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食药监在稿件推出的当日,就对稿件中提到的两家店进行了调查。其中一家证照过期,另一家没有工商执照。

文中杨老师妻子主要购买保健品的养正堂,主动联系杨老师,把钱退还给了夫妻两人。经过协商,商家愿意数倍赔偿。暂时解决了杨老师家庭目前最主要的矛盾,以及缓解了一部分经济困难。

一周后,食药监再次邀请记者一同进行回访和联合查处,落实整改情况。学田湾到上清寺一带,是重庆保健品销售的重点区域,数量最多,一共80多家店,食药监下一步将进行重点清理调查。

全媒体传播效果

人民网、新浪、网易、腾讯、光明网以及各地方媒体数十家转载。腾讯新闻阅读量超过200万,评论2.1万,上了微博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