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建设让大桥工期缩短了2年
重庆日报记者:港珠澳大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解决了很多世界级难题。为什么大桥要按照120年的使用寿命来设计?120年的使用寿命意味着什么?
孟凡超:设计并确保港珠澳大桥要有120年的使用寿命,其实这里面没有太多的玄机。因为香港、澳门采用的是欧洲标准,这样级别的大桥就应该以120年为使用寿命的标准。
120年的使用寿命意味着大桥要能够抵抗120年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如8度地震、16级台风,可应对120年内海水、大气等对大桥结构的侵蚀,可承受120年汽车行驶带来的疲劳损伤等等,保持安全。
重庆日报记者:如何保证大桥120年的使用寿命?
孟凡超:这就非常关键了。我们遵照甚至高于香港采用的120年建造标准进行施工质量控制,比如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耐腐蚀钢筋、岛隧工程沉管钢筋的尺寸精度,水下沉管对接误差等,都制定了非常严苛的规定。
重庆日报记者:在建设过程中,怎么实现这些标准?
孟凡超:业界对港珠澳大桥的评价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这项世界超级工程不仅所有环节都堪称精细、完美,而且这座大桥自2009年年底正式开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起安全事故。因为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即“四化”)的方式来建设。
重庆日报记者:怎么理解这“四化”,能不能举点例子?
孟凡超:按过去建桥的老办法,就是千军万马到现场去,人工浇筑水泥墩台,然后再一块块地焊接桥身的钢箱梁。但是,港珠澳大桥不这么建了。
怎么建?比如建大桥桥梁使用的钢箱梁体,每段长约110米;建海底隧道用的33节沉管,每节重约8万吨;建人工岛的120个钢圆筒,每个直径和篮球场一样大,高相当于18层楼……都是大得不得了的家伙!但它们都是分别先在各个工厂预制好,然后用特种装备运到现场进行装配,整个像流水线一样操作,这就是“四化”。
所以港珠澳大桥建设这几年,除了建东、西人工岛时海上工人多一些以外,其余时候海面上只有大型船舶和大型起吊设备,工人并不多。
重庆日报记者:先把建造大桥的一个个构件做好,再到海上安装。这种颠覆性的建桥方式,有什么好处?
孟凡超:直接地说,这种建桥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海上建桥的风险。比如说,参与整个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工人,前后加起来有3万余名,工程量十分浩大,如果一旦有台风、海啸等发生,工人发生伤亡怎么办?建桥期间,我们遇到几次大的台风,因为采取“四化”的方式施工,海上现场人数较少,所以转移起来很快,经济损失也小。
还有,如果采取传统的办法建桥,如此长时间的施工,对海域的污染也是无法估量的。
再者,这样流水线、标准化的作业方式,使建设整座大桥的每一个流程、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从而保证了港珠澳大桥的高质量,同时也可以大大地缩短工期。比如三座海豚塔的安装,前期在基地已经进行了一两年的论证、模型演练等,每一个操作流程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考虑,因此现场安装一座塔只用9个小时。
总之,因为“四化”建设,港珠澳大桥工期整整缩短了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