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 医生发现,龙某几乎对所有的治疗药物不敏感。

12日下午 医生发现,龙某几乎对所有的治疗药物不敏感。

王学峰教授介绍,他们试过五六种治疗药物,但效果都不好。科室专家组织多次大讨论,最后发现,龙某仅对一种药物——氯胺酮敏感,且效果非常好,这样的病情非常少见。

然而,医院药剂科查询发现,这个只卖2元一支的药,全重庆都没有货!而医院里,仅存此前实验剩下的4支氯胺酮!

理论上,4支氯胺酮,药效只能持续4个小时。10月12日下午,在麻醉科医生的配合下,医生们开始使用氯胺酮,并联合多种治疗方法控制小伙病情。整个用药过程都在动态脑电图的严密监控下完成,精准到毫克,一滴也不能浪费。

但只有4支药,再高明的医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找药!但去哪里找呢?

“从那天下午,一直到深夜、第二天凌晨,我们整个科室,甚至是整个医院都在找药!”王学峰教授迅速将这一消息发到网上,通过同行、微信群、医药公司、医院药剂科、院长办公室呼救……北京、上海……王学峰教授不停地用手机打电话、发消息,全国寻找氯胺酮!

在合江找到10支氯胺酮!

就在当天下午,重医附一院麻醉科主任闵苏通过泸州市卫计委惊喜地发现,泸州市合江县人民医院可能有这个药!

因为氯胺酮是一种静脉使用的全身麻醉药,属于国家第一类精神药品,其生产、销售受到严格管控,使用过的每一个药瓶药房都要回收清点,而合江县人民医院并没有回收药瓶的记录。

果然,合江县人民医院还真有10支氯胺酮!

但药品的使用却并不容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第一类精神药品从采购到使用,乃至报残损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药品不能拿出医院。”王学峰教授找到当地警方,他们可以护送药品,但手续严格。几个小时内把病人从重庆送到合江,也来不及了。

生命经不起等待!

王学峰教授立即找到泸州市卫计委,最终决定通过合江县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和医护人员送药,让患者在合江县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内,完成氯胺酮的使用。

救护车一去一来,花费不小,这笔费用谁出?王学峰教授并没有将这一切告知龙某的家属,“仅救护车一项,就是900元,两名医护人员还住了一个晚上。这个药,2块钱一支,你让家属到合江去买,说不定他一听就放弃了。而且,家属并不知道这样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