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的青春最美丽——记者走进垫江监狱,感受年轻民警的日常工作

奉献的青春最美丽——记者走进垫江监狱,感受年轻民警的日常工作

重庆法制报记者 舒楚寒

王乙程在工作中

方琴在值班

逢年过节,总有那么一群人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付出。近日,记者走进垫江监狱,感受这群年轻卫士用青春谱写的奉献之歌。

连续6年

他在岗位上度过大年三十

今年26岁的王乙程参加工作已经6年。在这6年间,每年的大年三十他都是在监狱岗位上度过的。

王乙程是监区内看守,这个岗位就像管家一样,负责服刑人员生活事务管理

“虽然6年没能回家过年三十,其实我心里还是挺自豪的,正如习总书记说的,青春是拿来奋斗的。”王乙程说,自己还年轻,多学习、多锻炼是应该的。

“话虽如此,可是谁不想春节和亲人团聚。”王乙程所在监区的监区长曾东告诉记者,为了不给监区添麻烦,每年值班安排时,王乙程不但从来不提要求,而且还主动请缨值班。

6年工作时间里,体会到的除了压力,更多的还是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王乙程说,“去年,自己最亲的奶奶过世了,当时真是着急了,老同志们毫不犹豫地和我换了班,监区领导还打电话来叫我注意路途安全。”

用王乙程的话说:“在这样的集体里,还有什么理由不奉献、不担当?”

记者在跟班中了解到,王乙程在日常工作中更是一把业务好手,教育转化了多名危顽罪犯,深得同事信任,领导好评。

同在监狱

伉俪用责任捍卫“大”家“警察找对象,切莫找同行。”这句话,作为80后的方琴一进警校就听说了,然而参加工作后,她毅然和同事陈俊成牵了手,把“警察蓝”穿成了一辈子的“情侣装”。

方琴在指挥中心负责视频监控工作,上夜班是常态,陈俊成在机关生卫科工作,值班是避免不了的,两人照面的时间比平常夫妻少得多。

说起2岁儿子宇宇,方琴的眼眶有些湿润,“最怕的就是过年过节,孩子吵着要爸爸妈妈。”由于夫妻两人工作都忙,宇宇只能在老家忠县由爷爷奶奶照看。

“作为同行,我们忙碌顾不了家,却更能够理解彼此,互相关心。有时就是一句贴心的话语‘注意休息’,一条叮嘱的短信‘注意安全’,都能让我们心中无比甜蜜和惬意。”陈俊成笑着告诉记者。

这种夫妻两人都是监狱民警的家庭,在垫江监狱不算少数。虽然会因为对父母、子女以及对彼此陪伴的“缺席”而心感内疚,但在单位里,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在家里,他们是相濡以沫的一家人。他们身处不同的岗位,却合力用爱支撑着“小”家,用责任捍卫起“大”家。

兢兢业业

他在工作中努力学习成长

24岁的唐聪是重庆渝北人,2017年2月参加监狱工作,现在是垫江监狱九监区的一名分队民警。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唐聪就在岗位上过春节。他告诉记者,自己很是兴奋,不但能向老民警学到很多节假日管理服刑人员的经验,而且也让工作第一年的春节显得有意义。

据九监区监区长符淏介绍,唐聪是一名非常好学的青年民警,从大学生到监狱警察的角色转换很快,几个月来业务能力成长非常迅速。

“刚参加工作时,确实觉得‘压力山大’。”向记者回忆起工作后的成长经历,唐聪显得既自信、又沉着。他说,师傅刘勇给了自己很大帮助,在服刑人员个别教育、资料规范、日常管理、队列整训等方面,师傅总是手把手地教,而且经常督促操作,这才使自己取得了很大进步。

“记得第一次独立开展服刑人员月记分考核工作时,心里完全没底。”唐聪回忆说,在重重压力下,自己不停地请教、不停地学习,不但当月很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而且还得到了身边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真是比什么都高兴,这也成为现在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

“监狱工作虽然枯燥、艰辛,但认真去做、去思考、去总结,一样能从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唐聪说。

作品标题 “今天我当班”系列报道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

作  者 谭剑 杨雪 饶果 舒楚寒

责任编辑 覃蓝蓝 唐奕

刊播单位 重庆法制报

首发日期 2018-03-02

刊播版面 第3版、第15版、第16版

作品评价

基层政法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石,但这些工作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人们根本不知道基层政法工作的艰辛。为了反映广大基层政法工作单位和工作者的“伟大的平凡”,本报记者根据市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策划了“今天我当班”栏目,累计刊发13篇报道。所有报道均为本报记者走进派出所、法庭、检察室、司法所、戒毒所等基层一线现场跟踪采访,或做角色体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基层一线政法干警们每天的工作内容,拉近了读者和他们的距离,为提升我市政法机关执法司法公信力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这个栏目体现了“走转改”精神,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要求,不失为一组优良的新闻作品。

采编过程

采访统一安排于全国“两会”前夕(2月26日至3月1日)的工作日进行,记者在不影响政法干警正常履职前提下,利用一天或更多时间,对一线政法干警或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跟踪采访,或者做角色体验式采访,采写纪实报道和采访体验,通过媒体、网络刊发和传播,在同步报道、广泛传播的同时,科学设置议题、把握节奏,确保了相应报道及反响持续至全国“两会”闭幕。

社会效果

该作品经本报发表后,引起了广大政法干警和普通读者的强烈反响,起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为提升我市政法机关执法司法公信力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全媒体传播效果

该作品经报社微信、微博平台推送后,得到了其他省市的长安网、政法委公众号和普通读者的转发,全媒体累计传播达到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