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岗上的晚霞
贡禹卿和刘世伟很可能是小虎和银虎最后一任训导员。小虎参加汶川地震搜救时,贡禹卿才读小学四年级。
云南的天空很高,但云走得快,雨也来得急。草坪必须要全部干透,才能带小虎和银虎来玩,怕他们打湿了毛容易感冒。
只要出太阳,贡禹卿和刘世伟都会抱着、牵着小虎银虎,到大草坪上晒一晒玩一玩。两只退休犬远远望着现在的小战友们训练,那些它们年轻时钻过的废墟和箱子,年轻时玩过的小球,搜过的沙坑,翻越的障碍,在这样的下午,好像悄悄重生,带它们回到童年,回到奔跑、跳跃和飞翔的日子。
看累了,它们把头轻轻放在训导员的腿上,迷迷糊糊睡。
在离中队几公里外的一处荒山顶上,晚霞压得很低,俯身就能环抱山岗,这是未来小虎和银虎的归处。中队所有的搜救犬,一生训练、工作,不繁育,无后代,最终都将长眠于此。
这里没有墓碑,没有任何记号,没有随同它们一起掩埋的任何私属玩具和衣物,它们干净、悄然回归大地。它们来过人间的痕迹,是生还者的记忆,和荣誉墙上的一张照片,一个名字。
为它们送行的训导员,最后会敬一个标准的军礼。
作品标题 汶川地震10年 功勋搜救犬的黄昏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刘春燕
责任编辑 李凤兰 龙春晖
刊播单位 重庆晚报
首发日期 2018-03-31
刊播版面 慢新闻APP
作品评价
2018年,汶川地震10年了,这场灾难带给人的伤痛和复杂感受,媒体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关注和呈现,主要集中在汶川人物方面。这篇稿件选取了搜救犬的角度,关注这些无言的伙伴和英雄,从它们的命运投射那一场灾难里人的命运。正如稿件所写:所有的搜救犬,一生训练、工作,不繁育,无后代,最终都将长眠在一个无名的山岗,没有墓碑,没有任何记号,没有随同它们一起掩埋的任何私属玩具和衣物,它们干净、悄然回归大地。它们来过人间的痕迹,是生还者的记忆,和荣誉墙上的一张照片,一个名字。对生命最深切的尊重,是记忆,无论是汶川一代功勋犬,还是一代人。
现在的晚年,两只功勋犬过得并不是普通人想象的好,但现在的训导员也已经做到普通战士能够做的。稿件在可以发声言说的尺度里,表达了一种希望:愿社会一步步走向更文明的温暖处,让无言的伙伴们也能老有尊严。
采编过程
小虎和银虎是汶川一代最后的功勋犬,随时可能离世。记者前往它们所在的昆明安宁市一个偏远村子里的训练基地,陪伴它们一天的活动,跟随训导员做日常维护、清洁、喂养、训练工作。由于早年带它们参加汶川搜救的训导员已经退伍多年,记者又辗转找到当年与它们一组工作的其他训导员,回忆银虎和小虎当年的搜救工作。记者参与了现在的执勤犬常规训练,亲身感受到搜救犬在灾害现场不可替代的宝贵作用。
社会效果
让人欣慰的是,无论是网易、今日头条还是其他平台的读者留言,除了被感动、唤起记忆,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读者都不同程度谈到搜救犬临终尊严的问题,生命生的尊严、死的尊严,这本身也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终究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正是稿件所想要达到的效果。
全媒体传播效果
光明网、新浪、网易、腾讯、澎湃、凤凰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等转发,今日头条阅读量12万,重庆晚报微博阅读量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