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中午 从潼南又找到10支入库

14日中午 从潼南又找到10支入库

13日凌晨3点,10支“救命药”氯胺酮,终于一点一滴,注入小伙体内。

龙某的生命,终于保住了!

王学峰教授介绍,虽然龙某的生命保住了,但药效不会马上显现出来,那一夜,医疗团队严密监控着小伙的情况,药物的效果很好,病情也控制住了,但小伙脑电图痫性放电情况仍未完全阻断,而要维持治疗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药剂。

10支氯胺酮,药效将持续10个小时,那么,到下午1点,将再一次面临停药!

就在这时,一直参与寻找药物的医药公司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潼南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抢救室也有10支氯胺酮,但和合江县人民医院一样,同样面临药拿不出来的情况。

但好在这10支药在重庆,由同一家医药公司出售,医药公司想到一个好办法——退货!这样一来,10支氯胺酮通过医院药剂科退货到医药公司,医药公司重新入库再卖给重医附一院。

14日早上6点多,医药公司的小车,早早便等在了潼南区人民医院,只等拿到药,办好了相关手续便一路飞奔赶回重医附一院,当天中午,10支氯胺酮终于入库。

而就在当天下午,龙某终于在药物的帮助下,清醒过来。

背后故事>>>

患者家属对找药毫不知情

医生们就是这样默默工作

看着儿子终于清醒,一直守候在重症监护室外的龙某妈妈和哥哥,终于放下了十多天来一直悬着的心——50%的希望,他们赌赢了!儿子得救了!

但两天两夜间发生了什么?母子俩毫不知情。

龙某的妈妈说:“她就看到医生在忙,忙里忙外,进进出出。”直到记者来采访,她才晓得原来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一个贵州来的打工仔,从广西赶到重庆救命,我们就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没想到,重庆的医生默默地为我们做了那么多!”

龙某的哥哥也很感动,龙某使用的氯胺酮,还是2元一支,寻药的操心、背后的奔波、其他的费用……都是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科室承担了。

“其实,大多数医生都是这样,默默无闻地为普通患者做着自己的工作,因为这就是医生这个行业的职责。”王学峰教授说,医生这个行业,默默无闻,但永远存在,作为一名医生,只有职责所在。

有人会说,医生完全可以把这件事告诉患者,王学峰教授却说,“医生都难找的药,让患者去找,他一听,可能头都大了,说不定就放弃了。而只有我们这样的大医院,才有可能调到这样的药。”

出院后,小龙康复良好。

作品标题 为了两元一支的救命药他们和时间赛跑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顾小娟

责任编辑 罗皓皓

刊播单位 重庆晨报

首发日期 2018-11-14

刊播版面 第5版都市圈

作品评价

独家稿件。事件罕见、曲折,记录了一场从广西到重庆千里急救背后几经周折寻找救命药的故事。事件曲折、紧迫,充满正能量,展现了重庆医务工作者默默奉献却永远存在的职责坚守。记者抓住“两元一支”和“救命药”的强烈对比,以及事件中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对稿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也进行了仔细的查证和详细的解读。

采编过程

这是记者跑口获得的线索,获得线索后,记者立即找到医院进行采访,牵出一个两天两夜、不眠不休,全国寻找救命药的感人故事,为了20支每支两元的救命药,医生们想尽办法,也付出了远远高于药价本身的金钱代价,但为了一个25岁小伙子的生命,哪怕这个小伙子只是一名很普通、很偶然的患者——一名从广西远赴重庆求医的贵州小伙,医生们却只是坚守自己的职责。而记者后来采访患者家属,竟得知,他们虽然看见医生在忙碌,却根本不知道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为整个稿件注入浓浓一笔。

社会效果

廉价救命药全国告急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有药品本身的管制问题,医保限价原因,药品价格过低导致生产厂家无利可图等,仍需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逐步推进,但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希望本报报道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引起关注。

全媒体传播效果

本报报道引发社会大量关注,上游新闻评论400+,网友为好医生点赞的同时,廉价救命药全国告急也引发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