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500万棵绿树、5000个日夜,他将事业扎根沙漠
吴向荣在大学就读的是环境学和经济学,同学开玩笑说:“等你学好了,就可以把技术带回沙漠里了。”就是这句话,点醒了吴向荣,吴向荣心想,对啊,自己学的就是这些,加上曾在沙漠里的生活经历,是不是真的可以让沙漠不一样呢?带着这样的想法,2002年,28岁的吴向荣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家乡开始种树。
回到沙漠的第一年,吴向荣带着朋友,通过拉来的投资,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种植了4000棵苗,满怀信心的他,却没想到,这4000棵树苗全部死亡。
遭遇了打击的他,并没有放弃,他发起了“百万森林”的概念,呼吁更多的人来沙漠播种树苗,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开拓专门适合在沙漠生长植物的生产系统,从2002年的4000棵树苗,到今年,预计种植40万棵树苗。15年的5000个日夜,吴向荣带着一群人建成了18公里、总面积3万多亩的绿色“防护堤”。让吴向荣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他的队伍中,并且自己75岁的父亲也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自豪并加入其中。
太阳落下,沙漠的夕阳似乎让吴向荣沉醉,看着父亲的背影,眼眶湿润了。恍然间,吴向荣突然想拥抱自己的父亲,渴望时间就停留在这个时刻,有沙漠、有绿树、有父亲、有自己。
端起两杯烈酒,吴向荣向着夕阳下的背影奔去……
作品标题 沙漠里父与子:两名老种树人不一样的“父亲节”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张皓
责任编辑 饶治美
刊播单位 上游新闻
首发日期 2018-06-17
刊播版面 上游新闻头条栏目
作品评价
其实新闻的写作,记者应当跳出传统的新闻写作模式,往往一篇打动人的新闻稿件不是因为它的固定模式,而是稿件有深刻的内涵以及深度的文字加上不一样的表现手法,这篇以父亲节为由头的稿件内容做出来比较丰富,接近2000字的新闻稿件有3个新闻由头,首先是父亲节,第二当天还是沙漠防治干旱日,第三这个主人公在父亲节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父亲,又是一名种树人的儿子,新闻内容既有温暖和正能量的基调,又通过一些细节将小说和电影的表现手法合理地运用到字里行间,既有温暖的故事,又有让人感到心痛的地方,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够身临其境,通过反差的手法,让稿件呈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打动效果。
采编过程
在父亲节6月17日的头两天,记者就开始思考,父亲节永远是一个新闻的好由头点,可以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于是记者开始筹备父亲节的选题,思考到父亲节的选题已经千篇一律,受众对传统的内容和话题也相对有了视觉麻木。那么怎么样去做一个既有正能量暖心,又不一样的故事,记者挖掘了自己所认识的所有人的资源,最终找到了家住在阿拉善腾格里沙漠的吴向荣,之前记者与吴向荣有个深入的交流和采访,对于其人物经历与故事有大量的采访基础,于是开始了这一次选题的策划准备,并且提前做好,在父亲节当天即时推出,效果好。
社会效果
这篇稿件不仅局限于重庆范围,父亲节这个选题是覆盖全国范围,稿件在多个媒体转发,包括新浪、封面新闻等,转发多,在上游新闻评论数高,社会覆盖面广,且稿件充满温暖正能量,主人公的故事又让人有一点辛酸,打动了受众,正确引导了社会价值观,记者花费大功夫打磨的文字也让上游新闻在文字深度方面赢得了好的口碑,这篇稿件给记者本身在后来其他口岸工作的开展,也用内容打下了基础。这篇稿件还是上游唯一一个父亲节的选题,也是重庆乃至全国独家。
全媒体传播效果
24小时点击量突破90万,截至目前上游新闻点击量过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