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创新活力要摒弃以“帽”取人
重庆日报记者 侯金亮
在这个创新和改革紧密相连的时代,只有彻底摒弃以“帽”取人,充分释放青年人的创新创造活力,才能让他们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34岁的宁约瑟是土生土长的青年科研人员,破天荒地入选了一项人才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特殊支持计划。此前,这样的机会几乎与他“绝缘”,原因是他没有“帽子”。该院开辟的不唯学历、资历的绿色评审通道,已累计让53名青年英才获得高级职称,85名青年英才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据《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原本为延揽或培养海内外学界精英的各种人才工程或计划,一度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工资待遇、项目评审挂钩。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都被称为中国学界的“铁帽子”,甚至一些学术会议的规格也以参会“帽子”的数量和级别来衡量。这些“帽子”在“引才大战”中受到各方追捧,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科研评价中单纯地以“帽子”论英雄,一味地贴“永久牌”的不良倾向,阻碍了人才的培养与利用,助长了重名轻实、好大喜功的浮躁风气。
如果让以“帽”取人盛行,让人才总体趋于静态评价,必然会让一线青年科研人员难以凭借真才实学脱颖而出。可见,对科技人才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虽然“帽子”的种类很多,但不少单位的“帽子”最终都落到了几个人头上,重叠程度很高,资源过于集中倾斜。再者,有“帽子”的未必就一定比没“帽子”的水平高。就拿“青年千人计划”来说,该计划是为吸引海外有为青年设立的,近年来国内培养的高水平青年人才也在迅速增长,他们中的一些人与有“帽子”的人才实力相当、难分伯仲。对这些人的评价,如果只以“帽子”来衡量,难免失之偏颇。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潜心科研,以谋求原创研究成果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帽”取人之风得不到遏制,则必然会让一些青年科技人员把“帽子”当作人生目标,使一些青年人才优先挑选那些“短平快”的项目做,以便早发论文、多发论文,进而早日戴上“帽子”、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此一来,青年人就很难静下心来,更谈不上潜心科研、十年磨一剑了。研究结果显示,科学家创新的高峰期在30~55岁,能在其后做出重大原创成果的少之又少。事实也证明,无论是前沿探索还是技术开发,要想做出重大成果,活跃的思维和充沛的体力缺一不可。因此,为青年科研人员拿掉“帽子”的掣肘,释放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已是当务之急。
要改变以“帽”取人的不良倾向,要向“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资历”亮剑,让更多拥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人“冒”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人才评价机制,既要看“帽子”,更要看“里子”。这个“里子”就是人才当前的创新能力和未来的创新潜力,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在科研评价上,要通过推行代表作评价和长聘机制,有效抑制论文“灌水”,鼓励科研人员出一些大文章。比如,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对新入职科研人员6年做一次评估,给科研人员以极大自由度,使他们能够瞄准大的科学目标做事,避免急功近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在这个创新和改革紧密相连的时代,只有彻底摒弃以“帽”取人,充分释放青年人的创新创造活力,才能让他们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品标题 释放创新活力要摒弃以“帽”取人
参评项目 评论
作 者 侯金亮
责任编辑 程正龙 张燕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09-18
刊播版面 第10版评论
作品评价
本文围绕学界选人用人以“帽”取人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指出这一选人取向的弊端。以“帽”取人之风得不到遏制,则必然会让一些青年科技人员把“帽子”当作人生目标,使一些青年人才优先挑选那些“短平快”的项目做,以便早发论文、多发论文,进而早日戴上“帽子”,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文章呼吁要向“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资历”亮剑,让更多拥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人“冒”出来。本文文风朴实,切中要害,逻辑清晰,以小见大,对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产生了积极意义。
采编过程
本文写作过程中去粗取精,查阅了大量相关案例,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层次剖析,然后提炼观点。
社会效果
本文刊发后被求是网、人民网等转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