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镜像

生死镜像

2012年的1月10日,重庆照母山上,有一个女子早上就孤身前来,一直坐到夜幕降临。一言不发,也没有看一眼手机。她是王灿。

头一天,她刚拿到自己乳腺肿瘤的病理检验结果:恶性。

王灿一直认为,法医不争,普遍淡泊,“这个职业,太懂得人生的终局”。每一次从他人的生死中看到的都是镜像,每一个镜像最终都会投向自身:人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死。

拿到结果,她第一个电话是打给领导的,请一个长假,然后给丈夫打了一个电话,只说了三分钟,核心意思只有一句:会好好治疗,但不要过度治疗。

照母山上的那一天,她关了手机,想得最多的是:我的女儿怎么办。女儿7岁,她想起自己从来没给孩子做过一顿饭,吃食堂长大的小姑娘,从不抱怨,最大的心愿是:妈妈你可以去当老师吗?这样我可以每天跟你一起上课,一起放假。

她给丈夫和女儿各写了一张没有交出去的留言。给丈夫说:如果离开了,马上火化,不要仪式,回归土地。给女儿说:要独立,要有本领,做有价值的事情。照顾好爸爸,他不如你。

接下来,手术、反复复查、化疗、再复查……治疗是一条长路。2013年,丈夫外派出国工作,她要一边工作,一边治病,一边带孩子。“实际上是孩子带我,她是个了不起的小姑娘。”

女儿9岁的暑假,王灿坐着轮椅去化疗,每次都是女儿带她去。三甲医院,上千人在排号,9岁的孩子,脖子上挂一个水壶,先把妈妈推到人少的空地,然后在大人堆里挤来挤去帮妈妈排队。王灿看着她迅速被淹没的小小背影,要赶紧擦去眼泪,不能让她回来看到眼睛红过。

母女连心,孩子也几乎不在妈妈面前掉泪,老师给王灿说,孩子课间会悄悄哭,跟最好的同学说,我怕我没有妈妈,很怕。

王灿很多的人生第一次,都发生在生病之后。一家三口第一次出门旅游,女儿都11岁了;第一次看到一夜春风吹红了花蕾,是在病房的窗前;第一次知道EXO是一个孩子们多么喜欢的歌唱组合,青春是这样的美好……

她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没有青春的人,没有香水化妆品,没有细高跟小黑裙,没看到过风吹稻浪成海连天,总是看到生命最极端的面相,总是要和深渊互相凝望。“我不希望女儿像我。”

生病以后,领导照顾她离开现场勘验岗位,她拒绝了。那台专用的值班电话有一种召唤的力量。它骤响,那就是发案了:时间、地点、死亡人数、现场情况……她会记一个清单,拟出现场工作需要做的事,23年来的习惯。她不离开,这就是跟女儿说的“做有价值的事情”。生病6年,她做了6年。

她写给丈夫的留言里,最后一句话是——如果离去,希望所有人尽快忘了我,好好去生活

作品标题 凝视过5000具尸体,从死亡出发去理解生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刘春燕

责任编辑 谭旭

刊播单位 重庆晚报

首发日期 2018-05-06

刊播版面 慢新闻APP

作品评价

法医题材近年来无论在新闻还是影视领域都是热点,如何在写尽的角度中写出新鲜的陌生感,这篇人物报道进行了一次有心的尝试。人是文学最大的价值,人也是人物特稿最大的价值,人和人的故事不同,通过每一具尸体,法医和法医对生死的理解不同,投射于自身的表现不同。记者很好地捕捉了发生在这个女法医职业生涯中的种种极端案例,从中去发现人在极端境遇中的极值:比如因为替她拿工具箱而被恐怖分子炸死的战友,她要拼接炸碎的遗体;比如自己怀孕的时候要给无辜被害的孕妇、婴儿做尸检;比如经历过5000具尸体,自己现在身患乳腺癌,重新对职业的审视……稿件摒弃了通常法医报道中常用的查案、离奇、侦破套路,从情感出发,回到生死本身,既有真实可信的人,也从人的眼睛里看到兽,看到人在极端境遇中的不同面相。

采编过程

稿件前后经历接近两个月,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感,对方才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尤其是在新疆工作的那10多年,战友牺牲的自责与隐痛,自己身患乳腺癌的恐惧与痛苦,采访过程长,一个细节要等待很久,情绪到达一种程度,故事才会慢慢出来。现场的部分,中间等待一个月,记者跟随法医进入勘验现场,深夜到殡仪馆进行尸检,进行动物活体实验,最终获得稿件需要的细节和现场感。

社会效果

北京一家影视公司主动联系晚报购买该稿件的影视改编权,目前正在与报社谈合作,也为人物特稿采写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

全媒体传播效果

新浪、央视新闻、腾讯、澎湃、网易、凤凰网、公安部中国警察网、公安部刑侦局、中央政法委长安网等转载,其中腾讯、今日头条等阅读量超100万。

注:本作品同时获得“2018年5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