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振乡村 艳山红村人均收入3年要翻番

兴产业振乡村 艳山红村人均收入3年要翻番

课程结束后,贫困户傅光兰叫住游四海,向他打听,能不能凑钱再入几股。

艳山红村过去没什么集体经济,村民致富乏术。全村1715人,就有800多人外出务工。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

村里今年成立了人字崖水果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村集体、村民共同入股,三方“联产联业、联股联心”。过去一直致富无门的傅光兰用1500元贫困户产业补贴入股,成为股东。和她一起成为股东的,还有村里的另外162户村民。年终,合作社将按照村民40%、合作社30%、村集体30%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其中,村集体收益全部用于村公益事业和村民二次分红。村里今年引进的鲜花、水果种植、鳅田稻产业,到目前为止已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

为减少贫困户、农户顾虑,还由村第一书记村支书、村主任个人投入资金共10万元设立了入股风险基金,确保资金安全。傅光兰说,自己单干能力差,但有集体经济领路,就有了信心和劲头。

村里目前规划了高山生态蔬果、鲜花种植、稻鳅养殖园、鸽鸡养殖基地等十大产业,还借武隆区全域旅游契机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纤夫摄影花海基地,注册了五里滩纤夫酒商标,挖掘和打造乌江纤夫文化,修建民宿,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艳山红村来。

游四海说,到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18000元,有信心!

作品标题 “烂泥坝”又成“艳山红”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姜春勇 龙丹梅

责任编辑 周雨 张珂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11-13

刊播版面 第1版

作品评价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当地村民主动拆除一扇横亘在邻里间的百年土墙为切口,以小小一堵墙的消失折射出乡村文明的大变化。本文有故事、有细节,以小见大,行文流畅自然,是一篇接地气有深度的报道。

采编过程

10月25日、26日,记者赴武隆区羊角镇艳山红村,深入采访当地如何以“尽孝、尚贤、整洁、有序”农村公序良俗建设为抓手,通过提升乡风文明来助推乡村振兴的举措,历经两天采访后成文。

社会效果

本文见报后,被新浪网、中新网、人民网、华龙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