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谷的“智造”梦
今日重庆记者 高维微
从今年2月到9月,满打满算,中国智谷·重庆成立不到8个月。短短8个月时间,这个总面积约93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仅2.48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吸引了微软、阿里巴巴、京东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并以平均每天一个项目、签约金额5.5亿元的速度,上演智慧与科技的神奇故事。
重庆智谷高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超,是这个神奇故事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2018年2月7日,重庆南岸茶园新区智谷科技园,备受关注的中国智谷·重庆正式挂牌成立。
当天,刘超亲眼见证了中国智谷20余个大数据智能产业项目的签约,签约金额超200亿元。
从那时起,中国智谷的“智造”梦真正意义开启。
从特色园区到“智造”高地
走进中国智谷办公大楼内,进入眼帘的是三张硕大的规划图。园区目前已入驻企业、即将入驻企业,以及未来的各种规划,尽在这三张规划图中。
在这个开放式的办公环境里,工作人员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讨论,时不时还能看见他们遥指规划图,在比画着什么。
其中,就有负责打造中国智谷项目的刘超,他同时也是重庆智谷高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中国智谷揭牌至今的半年多时间里,智谷大数据智能产业企业数量已经超过600户。今年上半年,智谷大数据智能产业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其中智能硬件产值超过200亿元。
如此成绩,并非一蹴而就。
刘超告诉我们,早在1998年,茶园便成立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工业园区。二十年的发展,为茶园打下了坚实的大数据电子信息基础。在中国智谷成立前,茶园的电子信息企业便已经累计超过1100家,年产业收入逾1000亿元,物联网产业产值在全市占比超过50%。这里除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还有三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另外,还有1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17个市级研发平台。
依托成熟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茶园特色工业园顺势蝶变,以打造重庆乃至全国“智造”高地为目的的中国智谷应运而生。
打造2000亿元级智能产业链
按照规划,到2025年,智谷作为大数据智能产业的孵化地,将带动大数据智能产业总规模2000亿元,汇聚国内外知名智能企业30家,集聚全国性数据智能平台30个,引进培育国家级研发机构20家,涵养智能产业高端人才20万人。
智谷所在的茶园片区,已具备了相当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基础,随着智谷的建设,这里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如虎添翼。“智谷的打造,将着力从产业生态、平台以及人才三方面进行。”刘超说。
所谓产业生态,以电子通信产业链为例,无论是骨干企业,还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几乎都将聚集于智谷之中。
2017年,以VIVO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终端的出货量,就已达到了1.024亿台。随着智谷的逐步成型,诸如科大讯飞、高通、微软、易华录、盟讯电子等众多企业在智谷集聚,为这里的智能电子产业提供了各个环节上的技术及硬件支撑。
在平台建设上,中国通信院西部分院的落户,为园区内的移动通信终端企业提供了快速入网检测服务,打通了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上市的“最后一公里”。这也让众多移动通信终端生产企业,把智谷看作一张巨大的温床,纷纷选择在此落户。
在吸引人才上,除了吸引企业落户,智谷还与多家高校合作,解决了人才这一企业的基本诉求。为了从源头培养更多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高端人才,科大讯飞团队还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成立了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
智谷提供了5000套人才公寓,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智谷开启智慧新城生活
对于智谷来说,要打造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园区。未来,这里是整个江南新城的智慧新城。
随着智谷内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系统的打造,未来江南新城的交通将发生巨大改变。
这里有针对管理部门提供的涉车立体公共安全防控网和网络化信息便民发布系统,基于大数据和智能化打造的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以及全域的精细化交通组织管理。
不仅如此,智谷还在大力开发大健康产业链,并在医药研发、医疗管理设备等领域发力,开发语音病历、医疗机器人、医疗检测设备和健康管理APP等人工智能医疗产品。
除了建立以临床诊疗、病理、影像、心电、检验检查等数据为核心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智谷还将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进入到普惠医疗服务之中。
针对企业打造的智能超算系统,也正在谋划中。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再次来到智谷,这里将成为一个遍布“黑科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