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一道道科研难题 蒋兴良每年1/3的时间在野外做监测
大约半个小时,换好胶圈,灌上带来的半桶液压油后,完成工作的我们准备撤退了。
朱灵第一,我中间,蒋兴良殿后,往下。
一路上,他们不断地提醒着我:背靠着壁,不要只用脚尖踩,用脚后部或中间,这样更稳……
成功到达底舱。蒋兴良父子很平静地对视了一眼,并没有过多言语。
“阿姨,你太牛了!简直牛爆了!”蒋昀轩倒是狠狠地夸奖了我一番!
“不是每个人都敢上去,尤其是在这种风雨夜。”朱灵对我说。
但我知道,56岁的蒋兴良会经常爬上去,做监测、记录、检查等。“风机覆冰是我研究的新课题,这是继电网覆冰后又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蒋兴良说。
每年,蒋兴良大约有1/3的时间在野外做监测,无论风雪、雷电。
这个夜晚,不过是我今年春节跟他们一起经历的一个普通的夜晚。
作品标题 风雨交加的夜晚 我跟蒋教授爬上34米高的风力发电机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李星婷
责任编辑 牛瑞祥 李波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02-20
刊播版面 第1版要闻
作品评价
这篇报道是“新春走基层”系列的一篇作品。作品视角独特,采用第一人称、体验式报道写法,生动细腻地记录了记者跟随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蒋兴良教授在湖南雪峰山野外覆冰试验站其中一个夜晚的工作。文章朴实动情,一气呵成,读来让人印象深刻。
采编过程
在冬季或早春,常常会出现冻雨,冻雨凝结成的雨凇(又称冰凌),往往会导致电网断掉或者电线杆、铁塔垮塌等。因为大气覆冰影响因素多、随机性强,因此电网覆冰防御是世界级难题。面对这一难题,蒋兴良教授在湖南省怀化市雪峰山,从2008年开始,用8年时间建立起全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站。而蒋教授,有8年时间的春节,都在雪峰山度过。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雪峰山,与蒋教授以及几名覆冰站工作人员,一起度过了春节中的几天。
除夕之夜,记者与大家一起做扫除、做饭、祈福;初一、初二,跟随蒋教授做试验的准备工作;初三,则跟着蒋教授在雨雾中站了整整一天,观测蒋教授进行覆冰试验,初三晚上,因为大范围降温,风雨交加的夜里,记者还跟随蒋教授一起爬上34米高的风力发电机进行检修……
每年,56岁的蒋兴良大约有1/3的时间在野外做监测,无论风雪、雷电。那个夜晚,不过是记者跟蒋教授一起经历的一个普通的夜晚。于是,当晚,记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日记体新闻。
社会效果
报道刊发后,引起了极为强烈广泛的影响。新浪、新华、搜狐、凤凰等纷纷进行转载,其中360搜索、凤凰、今日头条都将该文作为重点推送转载,报道也得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肯定。与此同时,重庆日报官微同步推送的微信文章,也得到广泛的阅读和转发,不少读者纷纷为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美丽风采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