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求医

04求医

在重医附一院精神卫生中心睡眠病房,管床医生张洪银见过的失眠病人,多得数不过来,“各种原因的都有”。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饱受失眠困扰多年的何刚找到张洪银求医。此前多年,何刚去过很多医院,在呼吸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咨询,却一直未找到病因,甚至一度有自杀倾向。

“他先是吃安定类药物,好了一些,但没持续多久。”张洪银说,患者因失眠而焦虑,又因焦虑更加失眠,对吃药失去信心,后来自己加大剂量,失去自制力。

来睡眠病房检查并住院一段时间后,何刚的睡眠障碍有所缓解,但情绪很低落,不愿见陌生人,只想躺在床上,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这是抑郁的症状。”张洪银说,长期失眠焦虑引起的情绪变化,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2013年以前,有不少人像何刚一样,找不到病因,四处碰壁,无处求医。彼时,睡眠障碍还不为大众所了解,至少在重庆,知道并愿意走进精神科治疗睡眠障碍的人,少之又少。

“很长一段时间里,就连医学界,都不太认为睡眠能专门开一科。”陈建梅说,“睡眠是大事,但作为医学研究来看,发展程度并不高。失眠可能是心理问题,也可能是消化问题,又或者只是牙齿咬合不好。”

抛开身体原因,大多数失眠都是心病,轻易选择服药,只会让药物依赖毁了人生。“解决失眠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很多人自愈了,也经常复发。”岳刚说,失眠不是简单吃几片药就能解决的,错误恐慌只能越陷越深。

在睡眠病房,医生会进行病史采集、量表测评、认知功能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诊断,光药物治疗方法就有上百种。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医生还会借助设备进行物理治疗或心理干预。

如果你也有睡眠困扰,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寻求帮助?“每周有三到四天失眠,持续三周以上,或者影响了正常的日常生活,就基本可以判断为失眠症了,可以到院诊断。”陈建梅建议,有睡眠障碍的人应积极正面地面对自己的病情,并得到及时的诊治。

“一个人失眠,全世界失眠,无辜的街灯守候明天……”刘源躺着床上,耳机里厚重的男声在懒懒地唱。闭上眼睛,愿他有一个好梦。

作品标题 丢了睡眠的人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黄宇 佘振芳

责任编辑 张一叶 康延芳 张译文

刊播单位 华龙网

首发日期 2018-03-01

刊播版面 华龙网首页小头条、“重庆”客户端

作品评价

正如总书记曾提到,“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该篇稿件恰好是从写作体裁、形式、手法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和亮点,用大众喜闻乐见的选材、写法、角度“烹饪”出一道美味的新闻佳肴。

在写作体裁上,文章创新性地将写作角度聚焦于“睡眠”这一小切口,抓住了影响青年人发挥创造力的一大健康因子,符合青年人的关切点,贴近性高,共鸣性强,在吸引阅读上占得先机,具有“爆款”潜力。文章既有新闻故事,又包含病理科普,还回答了如何化解失眠的问题,解答了读者想知而未知的疑问,达到了报道目的。

在写作形式和手法上,文章充分运用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对大量素材进行抽丝剥茧,一个个案例穿插其中,把一个关乎失眠的静态题材写活了。通过人物个案、现场还原,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文章传播力、影响力高。“重庆”客户端上原稿件阅读量突破5.82万人次,新华网首页焦点图转载推荐,中国青年网、中国西藏网等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网易、搜狐、凤凰、新浪等主要商业网站,大众网等地方主要新闻网站转载,诸多网友化身“自来水”转发推荐、留言点赞。

采编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青年人反映受到失眠困扰,一到深夜就睡不着,凌晨时间正是刷微博、逛淘宝的高峰时段。在对“失眠”一词进行搜索的用户年龄分布中,年龄段在18~25岁的90后人群占到总人群的近四成。由此,记者敏锐地找到了新闻写作的由头。

对这样一个非事件类题材,积累大量的素材非常重要。从确定选题,到找准角度动笔,记者翻出了多个机构的最新数据,采访了多位青年人,和医生进行了数次沟通,还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业内人士进行交流,确保写作方向不跑偏,阅读性高。

写作上,首先以一个受失眠困扰的青年故事开头,这个人既普通又具有代表性,可能就是万千个读者正在做的,共鸣由此而生。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将所传递的“失眠困扰”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一次次抽丝剥茧,个案描写,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

文章几经修改,和医生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保证了质量。在华龙网PC端、客户端、微博等多平台推出,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社会效果

文章从“青年人失眠”这一读者关切点上找准角度,回答了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了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传达了只有时刻掌握并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更有机会创造并享受高品质生活的主题。

文章一经发出,不少同城媒体同行主动学习,并受启发进行了新闻跟进再创作。重医附一院等医疗机构充分认可,不少医务人员转发推荐给同行和失眠患者。

全媒体传播效果

稿件刊发后,在多个平台上引起关注。“重庆”客户端上点击量突破5.82万人次,集群联盟中的各区县客户端纷纷转载,吸引到诸多网友留言。在朋友圈,很多用户也化身“自来水”,对作品进行转发传播。

新华网首页焦点图转载推荐,中国青年网、中国西藏网等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网易、搜狐、凤凰、新浪等主要商业网站,大众网等地方主要新闻网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