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股腾飞:从“老三家”到坐拥50家境内上市公司

渝股腾飞:从“老三家”到坐拥50家境内上市公司

重庆商报记者 谢聘

抢购认购证、“老三家”上市、一级半市场交易火热……20世纪90年代初股市的活跃,揭开了重庆资本市场腾飞的序幕。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重庆资本市场走过了近30年。近30年间,重庆资本市场飞速发展,从90年代初仅有的几家券商营业部,到如今有1家证券公司,37家证券分公司,206家证券营业部;从1993年“老三家”上市,到如今有50家境内上市公司;而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股民,如今发展到了约338万。

故事1

营业部开业“生意”好 股民买报纸凭裁角开户

“我是第一批阳光的员工,在那里度过了我的青春岁月。”26年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庆市分公司阳光证券营业部成立时,现任中国银河证券重庆分公司总经理的曹翼还是一个刚工作两年的小姑娘。

1990年大学毕业后,曹翼进入中国人保重庆分公司工作。1992年10月,阳光证券成立,曹翼通过内部招聘选拔进入阳光证券工作。营业部刚成立时,还不是沪深交易所的会员。“当时行情接过来,只有通过武汉的中转电话报盘。”曹翼说,自己就曾在武汉做过半年的报盘员。

和阳光证券同期成立的还有万国证券,这是异地券商在重庆最早设立的营业部。“当时我们在暗中较劲,看谁能够先成立。”从万国到申银万国,再到申万宏源中山一路营业部,伍斌在观音岩“坚守”了近30年。伍斌说,当年的情形都还历历在目。

虽然这两家营业部在暗中较劲,但是重庆第一家券商其实是有价证券。重庆有价证券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的我国首批全国性专业证券公司。成立之初,有价证券主要是开展债券交易。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股票交易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1992年春,沪深两市股价一飞冲天,中国股市开始真正起步。这时,重庆也决定开始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新兴证券市场。有市场就有生意,外地券商、保险公司、银行都看中了这块“蛋糕”,重庆有价证券转型升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庆市分公司阳光证券营业部、上海万国证券重庆营业部争相成立,重庆最早一批券商营业部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我们营业部开业很火爆,来开户的人特别多,我们当时开户还有名额限制。”伍斌还记得,当时几家券商的“生意”都很好,有价证券需要购买《金融时报》,裁角去开户。而万国证券是有名额限制,开户必须先存入5万块钱。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股民来排队开户。

故事2

“老三家”上市行情火 手填委托单堆起1米高

1992年5月,重庆市委市政府选定俗称“老三家”的“重庆钛白粉厂(渝钛白)”“西南药业”“重庆房屋开发公司(渝开发)”为试点上市企业。重庆有价证券开拓投资银行新业务,作为主承销商主持制定了以“股票认购证”方式发行A股的方案,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7120万股。

“‘老三家’发行认购证当天营业部早上9点开门,但是有股民凌晨就开始来排队,甚至花费5块钱、10块钱雇用力哥半夜就来排队。”时任重庆有价证券公司总裁的蒋钢还记得,当时他和首个排队的认购股票市民握手留影,这位股民凌晨2点就来排的队。在火爆的市场下,发行的认购证一天就卖光了。

1993年6月,“老三家”西南药业、渝钛白、渝开发同时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这彻底激发了重庆人民的股市投资热情。

有价证券南坪营业部开门营业之时,正好就是“老三家”上市的时候。“那时候好火爆,开户交易的人把1000多平方米的营业部大厅围得水泄不通。”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时任有价证券南坪营业部经理、现任西南证券法律合规部总经理的张宏伟记忆犹新。

张宏伟回忆,当时只能通过人工填单委托方式购买。“股民花一毛钱购买一张单子,填好股票买入或卖出价格,排队交到收单人员手里。除此之外,还要支付5块钱的委托费。”

股民们的单子交到柜台里面后,柜台人员再将单子录入系统,然后报盘人再打电话,告知股票代码、交易价格和数量给上海交易所场内的“红马甲”,由“红马甲”再进行操作交易。张宏伟说,当时柜台里,单子堆起1米高,而收到的现金也一捆一捆地堆在柜台里面。

“当时人工操作效率很低,股民的情绪却很高”,张宏伟笑言,因为经常会有积压单子的情况,所以最后成交的价格,可能就不是股民填写的价格。如果是涨了还好,要是跌了,股民就会非常激动,要找营业部“扯皮”。为了提高效率,当时营业部员工一有空闲就练习背股票代码、点钞。

和有价证券南坪营业部一样,万国证券重庆营业部的生意也非常火爆,人潮拥挤。1000多平方米的营业部大厅,最多的时候挤了四五千人。

故事3

策划渝股发行上市 业务员一本本背法规

“老三家”带来的亢奋过后,资本市场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冷却期。直到1995年后,重庆多家本地企业陆续上市,市场重新变得火热。

蒋钢介绍,1995年,有价证券投资银行部组织策划并积极参与了“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及公开发行股票的筹备工作。第二年,设计了“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转存”与存款挂钩的股票公开发行方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顺利地完成了“川仪股份”公众股的公开发行。

1995年、1996年,有价证券投行部还参与了“中国嘉陵”公司股票、“重庆中药”公司股票的上市工作。

“当时嘉陵上市,市场也是非常火爆。”张宏伟还记得,嘉陵上市之后,股价一下子涨到30多元。嘉陵厂的持有原始股的员工,大批大批到营业部交易。因为人数太多,营业部还安排了大卡车进行接送,“那些员工高兴惨了,没想到会赚到这么多钱”。

除了有价证券,当年阳光证券承销发行的两只老渝股三峡油漆、万里股份,也让市场一片火热。

曹翼参与了这两只渝股的上市发行,申报的材料都是由她主笔。“我们也没有什么经验,那时候就自己背法规,证券法、上市制度,一本一本地背。”曹翼告诉记者,当时一个营业部自己做投行业务,其实很艰难,全都是大家摸索着做出来的。

“报证监会的材料都是我执笔,写了很多材料。”曹翼还记得,后来报会材料到北京过会审核,有需要修改的情况。当时使用的Word文档,修改材料还得跑到中关村去。7、8月的高温下,跑一趟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一遍遍修改下来,十分辛苦。

曹翼告诉记者,2000年,阳光证券营业部划归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银河证券中唯一有过投行业务经验的营业部。

链接>>>

“过山车”到涨跌板

股市在发展中规范

伍斌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是一个火爆的市场。那时候,没有涨跌板,涨跌幅超30%都是常事。“当时‘老八股’申华控股就经历过疯涨,买的时候30多块,几分钟过后就70多块了。”伍斌说,当时股价就像坐过山车,真的非常刺激。股民风险控制意识也很低,一买就是大手笔,而且加上是T+0的交易制度,所以投资风险很大。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说很迅速。二十几年的时间,相当于西方国家五十年的发展历程。”银河证券重庆江南大道营业部总经理唐贺文介绍,1992年重庆证券营业部才开始成规模,到了1994年就开始全部电子化的操作。手填委托单、现金交易的方式,很快就成为过去。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从最初的狂热,到如今越来越理智。”曹翼表示,如今,监管也日趋严格,各种制度也日益完善。同时,券商对于投资者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引导投资者更加理性地对待市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加,资本市场在发展中越来越规范。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重庆资本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提供的数据,目前重庆坐拥50家境内上市公司,其中A股47家,A+B股1家,A+H股1家,B股1家。截至2018年4月,总市值5867.16亿元,其中前3大市值公司为巨人网络、智飞生物、长安汽车。拟上市公司为25家,在股转系统的挂牌公司为138家。证券公司1家,206家证券营业部,证券分公司37家,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388.54万户,客户资产为4675.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