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泥坝”又成“艳山红”
2025年10月24日
“烂泥坝”又成“艳山红”
重庆日报记者 姜春勇 龙丹梅
20世纪50年代,因漫山遍野开满红艳艳的映山红,武隆乌江北岸的烂泥坝村改名艳山红村。但后来,艳山红村环境脏乱、人心不齐、产业空虚,村名虽变了,却仍是个“烂泥坝”。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武隆区通过提升乡风文明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今年6月,武隆区羊角镇艳山红村发生了一件“大事”:老屋基院子里的百年土墙被拆了!
10月25日,记者来到村里,正赶上村里的乡村大课堂在老屋基院子院坝为村民讲乡村礼仪。斑驳凹凸的石头屋基、渍着岁月痕迹的老木屋、敞亮整洁的院坝,一百多名村民冒雨在聚精会神地听讲……
村支书钱代兵说,几个月前,可看不到这样的场景。老屋基院子曾是龚家8兄弟居住之地,清乾隆年间,兄弟失和,筑墙而隔,鸡犬相闻,数世不往。后来,房屋主人几番更迭,但土墙始终横亘其间,不仅让居住在此的13户乡亲进出不便,也在邻里之间埋下了“心墙”。
党的十九大以来,武隆区以提升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开展以“孝贤洁序”为重点的公序良俗建设,更新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营造文明乡风。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一商量,大家合力拆除土墙,打通横院,将院坝、木屋修葺整洁,原本冷清的老屋基院子变成了村民聚集交往、娱乐休闲的场所。
拆掉土墙,打通“心墙”,小小一堵墙的消失却折射出乡村文明的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