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票
晚上6点刚过,聂万明就关了他的小店铺。店铺开在彭水县比较繁华的滨江路绍庆广场背后,是个废品收购站。做废旧生意的聂万明,是米场坝村聂姓大家族,“万”字辈里面,数一数二的人物,彭水县城里,他自己修了两栋楼。
他还有另一种号召力。20多年前,村里有一片老屋起火,八九家人遭了火灾,粮仓也被烧成灰,粮食刚刚收进去,心痛得很。“我从几家兄弟那里买了些粮食,给受灾的,挨家挨户挑了一百斤送去。那时候粮食9角钱一斤,钱不多,就是给人救个急。”
聂家大家族,在村里就是这么个风格,聂万明算是他这一辈里,中间的那根梁。
最开始晓得聂万顺妻子生病,是聂万明大哥聂万红跟他讲的。大哥的意思是,能不能发动大家捐点钱,帮一下。聂万明想了想,说试一下,每个人想法不同,做到什么程度,他心里也没底。
他编辑了一条短信,发给他认识的、老家在米场坝村、高家塘、板栗坪、兴隆坪的亲朋:“聂万顺家属身患肺癌,愿她早日康复,如自愿捐助请联系聂万明”,这条短信,他按通讯录上存了的聂家族人电话,群发了几十条。
这些族人,大部分已经不在村里住,都是春节回老家碰到,点个头的联系。就是这些星散天涯的族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一个一个通过电话号码,加了聂万明的微信,把捐款转给他。
各人条件不同,少的几十一百,多的几百元,三天后,聂万明就收到了4000多元,10多天后,就超过7000元。族人们大多在外地打工,一散十几年,一说就能想起这个没说过几句话的聂万顺,聂万明觉得有点意外。
这里面,大部分姓聂,也有外姓,牵着这些人唯一的一条共同的线,是他们都坐过聂万顺的船。有人提到那条船,也有人没提。以前村里从来没发起过这种互助捐助,这是第一次,聂万明说:“不是这件事,平时也还想不起,那条船还真的是渡了好多的人,渡了的人都还记到心里的。”
聂万明整理了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明细,详细写着姓名、金额、人物关系、哪村哪组。有些人重名,一模一样的名字,人物关系理清楚了,谁家的外甥、谁家的老表,都一清二楚。他建了亲情互助群,把电子版随时滚动更新发到群里。
有个同样叫聂万顺的,也给聂万顺捐了100元。他在重庆做建筑行业,他老家距米场坝村5组2公里多,幼年时坐过聂家木船。
住在聂万顺对岸的杨全文78岁,在聂家这边有几个老朋友,没事的时候,他总要坐船过来找朋友耍。农忙的时候,又互相搞互助,你帮我家耕地,我帮你家收粮,要过河就在岸边喊一声聂万顺。他在路上碰到聂万顺,硬塞了100元给他。
聂超这张船票最为珍贵。
聂超上小学要坐船去对岸,有时上岸困难,聂万顺的爸爸还会先下到岸边,把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牵上去。聂万明给聂超打了电话,他想起那个沉默的撑船人,想起小学时候的朱砂河,想起冬天冰冷的河水。
他在重庆主城开公司,创业,年轻一代想得更多,除了个人捐款外,怎样筹集更多的医疗费用?聂超想到网络筹款。他找到聂万顺,了解基本情况,收集安仕树的病历资料,向医院核实……聂超帮聂万顺发起的网络筹款期为1个月,筹款金额为15万元。“我也没抱特别大的希望。没想到,筹款期截止,筹到14.2万多元。在网络平台上,献爱心的陌生人超过老家人。”
按聂超的统计,网络筹款平台上所有捐款者中,知晓(坐过)聂万顺父子义渡山里娃,以及乡村赶场者有1000多人,捐款金额约6万元;从未谋面的捐款者约4000人,捐款金额有8万余元。
聂超说:“借用‘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句话,我认为,大家是在还一张聂万顺当年应得的‘船票’。”
聂超和聂万明,分别把筹到的善款交给了聂万顺,聂万顺很意外,说不出来其他话,只会反复说“谢谢”。
安仕树走路越来越累。11月19日这天,安仕树是超声科最后一个病人,做完B超,已经快接近晚上7点。聂万顺把妻子安顿在堂屋的塑料凳子上,自己去厨房煮点稀饭,安仕树正对着厨房,她看偶尔看一眼聂万顺,更多的时间,沉默地盯着地上的某处,一声不响。
聂万顺翻出那些一笔一画抄写的,捐款的人的明细,厚厚一叠,就放在安仕树的身边。
作品标题 一张船票 20年还了16万元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刘春燕 黄艳春
责任编辑 龙春晖
刊播单位 重庆晚报
首发日期 2018-12-03
刊播版面 慢新闻APP
作品评价
稿件写了一个“善有善报”的故事。彭水农村村民聂万顺,因为家住河边,父子两代人义务为村民撑船过河,解决了周围几个村数百村民过河的难题。两代人几十年撑船,从来不收任何费用,村民过河都是随叫随到。这几年聂万顺到黔江打工,义渡无人,村民送孩子上学都是穿胶靴蹚水过河。
故事仅止于此,也就泯然于众多同类新闻故事中。如今聂万顺妻子重病,在村民自发的组织下,当年坐过他义渡的村民,都纷纷为他捐款,这些村民,大多数已经离开当地,在全国各地打工,但人心里,都记得当年欠他的一张船票。
稿件用聂万顺作为人物主线,穿插数位当年受惠于他,现在积极帮助他的村民作为副线,细节生动,故事感人,没有说教,但“善”的力量跃然而出。
采编过程
记者在黔江采访了正在治疗中的聂万顺夫妻,在医院和租住的房子两个空间中观察这对平凡但又如此有号召力的夫妻。又去彭水采访了积极为他发动捐款的村民聂万明,再回到聂万顺当年义渡的村里,采访聂万书等十多位村民,印证当年的细节。同时还采访了在重庆发展、为聂万顺发起网络筹款的晚辈聂超,采访人数近20人。
社会效果
稿件推出后,各个转载平台都网友寻找聂万顺联系方式,愿意为他的善举捐款。
光明网、腾讯、新浪、网易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