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得更远
黄丹回来了!这是最近红狮摔跤队的一条大新闻。
黄丹2017年初就被湖北一所体院的院校专业队相中,并前往集训了大半年。2017年12月初她又回到了重庆,还明确拒绝了专业队的邀请,重新加入学校摔跤队,准备迎接随后的特招考试。
短发,大眼,面容清秀,个头不高。黄丹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她却是队里的佼佼者。12月27日下午的实战对抗训练,女队员们看到黄丹上场,纷纷“躲猫猫”。教练不得不安排男队员当黄丹的陪练。因为陪练的男孩曾练过举重,力量明显占优,黄丹应战并不情愿,但几个回合下来,她最终以微弱优势获胜。
“看,是不是和吉塔一样,能摔过男孩子。”教练向乙烜对这位得意弟子的表现很满意。年初黄丹离开时,他着实舍不得。因为黄丹的确是棵好苗子,受训仅一年多,就在赛场上屡获好成绩,从乙组到甲组一路征战,多次击败专业选手夺冠。
但她怎么又回来了?几位教练和校长王平仲都不明白。
“教练,专业路线需要的时间太长,我不想一直啃老。我必须得照顾爷爷奶奶……”这是黄丹在微信上给李学奎的解释。李学奎说,黄丹父母离异,据说已各自组成家庭,家中只有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孩子的想法也合情合理。
但王平仲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初很多人曾问他,为什么要让这帮孩子练摔跤?他的答复是,希望给孩子们多一条出路,照现在的情况,摔跤队每年有20多人能够被特招,比例超过五成。他给孩子们准备的那条“路”,看上去已经铺好了。
黄丹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最好的孩子之一,特招上大学几乎没有难度。但是从运动员的角度,专业队有飞得更高的机会,黄丹却选择了放弃。
黄丹的选择得到了队友们的理解。
“我也不考虑去专业队。”来自云阳县一个贫困农家的队员吴本银说。吴本银的父亲因病丧失劳动力,全家依靠母亲的微薄收入过活,妹妹才刚读小学不久。原本他打算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供妹妹读书,却意外地被选进了摔跤队。
2016年,17岁的吴本银连续在市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现在已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对他来说,前面的“路”已然清晰——考上成都体育学院或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当一名体育老师。至于做专业运动员,太难!太远!
“仅是如此,着实可惜。”王平仲说,他没有电影中“父亲”的执念,没想过一定要孩子们到国际赛场为国争光。再说,队员们也不是都有吉塔那样的运动天赋。只是如果可能,他还是希望这些孩子,能通过摔跤走出大山,走得更远。
作品标题 摔跤吧!校长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彭光瑞
责任编辑 王海达 袁文蕙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01-05
刊播版面 第6版重庆新闻
作品评价
作品从红狮中学专注体育特色教育,其培养出的学生在全市范围屡获佳绩进入,关注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贫困家庭学生的生存现状,深入了解了在现阶段教育体制和激励政策下,农村学校与贫困学生通过体育竞技项目,为自己打开一条全新求学通道的艰辛及其带来的希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采编过程
记者通过重庆日报专刊刊发的一条广告短文得到线索随后跟进采访,与云阳县红狮中学师生同吃同住4天时间,深入了解学校发展学生从事摔跤竞技的初衷,和一步步克服困难的过程。同时与多名贫困学生深入接触,了解他们对摔跤的认知、从事竞技运动外部环境以及坚持下去的心理动力。通过细节和故事素描的方式,最终成稿。
社会效果
作品刊发后,被新浪、腾讯、搜狐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在重庆日报官方微信公号刊发后,转发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