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事故导致泄漏 厂方:泄漏污染已全部清理,污水已回收

生产事故导致泄漏 厂方:泄漏污染已全部清理,污水已回收

污水是否是从三润矿业流出?又是否真如村民所说,是故意排放呢?

随后,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他们口中的灌溉堰渠。记者看到,堰渠中已看不到村民拍摄时的黑色污水,渠水正缓缓地流入农田当中。

村民黎年武拿出了一个装满黑色污水的瓶子。他称,这就是6月27日当天他从堰渠中接取的污水样品。

“昨天下大雨,他们又清理过堰渠,所以现在不太看得出来。”陈应祥称,虽然已经看不到“黑水”,但被浸泡过的黑色淤泥依然在堰渠中。随即,他跳入堰渠进行搅动,水质立即变得浑浊变黑,疑似有黑色泥状物质在水中。

陈应祥还带记者查看了他家的稻田,根据他的提示,记者看到了稻田中有部分秧苗已经发黄枯萎,陈应祥拔起一株枯萎的秧苗,认为秧苗根部已经发黑,就是“黑水”所致。

顺着堰渠逆流而上,记者发现村民们提到的堰渠流经三润矿业的厂区门口。但公司的日常排污管道并没有直接连通到堰渠当中。那么,污水从哪里来呢?

记者看到,堰渠在流经该公司大门外时,被水泥盖板盖住。而大门右侧有一处管道伸进了盖板当中。记者钻进盖板下进行了查看,果然有一个直径30~40厘米的出水管,管道上贴着“雨水管”的标识。

雨水管怎么会排污呢?记者随后联系了三润矿业。该公司陈姓与叶姓两位负责人接待了记者。

叶姓负责人介绍,6月27日村民提及的情况并非公司有意排放,而是一次“常见事故”,俗称冒桶(音:冒孔),也就锰矿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因为化学反应冒出容器,导致泄漏。“形象点说,就好比煮稀饭‘铺’出来了。”

该负责人随后带记者参观了雨水管道,根据他们的解释,雨水管道主要是搜集厂房房顶留下的雨水,并不会流入污水。而当天的泄漏主要是从厂区地面的排水沟流入堰渠中。

叶姓负责人称,当天事故导致了3~4立方米的原料泄漏。但发生泄漏后,他们迅速上报当地镇政府和秀山县环保部门。但有原料经厂区地面,进入雨水管道并流进村民灌溉用堰渠。随后,他们迅速拦断上下游水流,污水并未流进农田中。

“泄漏的液体是有污染的。”叶姓负责人承认,泄漏的液体主要成分是锰矿和硫酸,但他们随即对渠中污水进行回抽,对渠中淤泥进行清理,并撒入石灰粉。总的来说,已经将污染控制到最小,几乎没有影响到附近农田。

该负责人称,公司在这里建厂十余年,如果说之前几年一点污染都没造成,那一定不是实话。但如今政府严抓环保问题,谁也不敢懈怠,更别提主动乱排污。

他随后带记者参观了该公司污水处理设施。他表示,该公司有整套电解铝生产企业所需的污水回收利用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同时,环保部门在公司排污口安装了实时监控设施,随时可以监控企业排污情况。

在负责人指引下,记者看到该公司排污口在正对厂大门的左侧,经过处理的废水的确并未进入堰渠,而是从堰渠上方的通道排放到榕溪河(秀山主要河流梅江河的支流)当中。

镇政府:未造成大面积污染

溶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杨小林表示,村民与三润矿业的矛盾由来已久。2005年三润矿业有限公司曾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造成该镇柳水村徐家堡组部分土地遭受污染,涉及面积达184.272亩。经多方协调达成补偿协议,该公司对受损土地进行赔偿持续至2012年,标准每亩1200元。

但十年来,三润矿业有限公司电解锰厂不断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和治理力度,经市、县环保部门检测排放达标。2013年2月和3月,该企业出资委托西南大学环境学院环保实验室两次对范围内土壤取样送检。经过检测,取样送检的土壤为碱性(pH值为7.49~7.71),有效锰平均值为470.486毫克/千克,有效硫平均值为67.68毫克/千克,土壤情况好转,重金属不再超标。

经过双方协商,在2013—2014年,按照2005年确定补偿标准的80%进行补偿。2015年起则调整了补偿标准,按照无影响不纳入补偿范围,补偿范围内田地不种植水稻不补偿,有损失送样(颗粒)分析,也就是“有损补偿,无损不补”原则执行。

杨小林称,有损失才补偿的新原则,村民们并不是特别满意。以去年为例,之前享受补偿的徐家堡组因长期未种植水稻并未得到补偿,而黎家寨和田家院子两个组检测后获得了相应的补偿。

杨小林表示,今年6月27日的事件,的确是三润矿业发生生产事故导致。事故发生后,政府工作人员在10分钟内赶到了现场,协助企业与环保部门对泄漏的污水进行紧急处置,控制污水外流,并监督企业对堰渠进行进一步处置。目前看来,未造成农田的大面积污染。

事故发生后,柳水村村民提出按照耕地面积进行赔偿;因影响到老百姓身体健康与经济收益,要求企业就农民种植问题进行赔偿的要求。

镇政府立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调查处理,同时联系环保局、农委等相关部门对被污染土地、水源进行抽样化验,按照化验结果要求三润公司对老百姓进行合理赔偿。

镇政府还计划在当地村民中聘请环保监督员,专门对三润公司等企业偷排、漏排等行为进行监督,发现一次罚款1000元,并奖励举报的监督员1000元。

不过,杨小林称,对于村民提出的水源污染导致的水稻枯萎的问题,镇政府已派遣镇农业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初步观察检测。以农户陈江家的秧田为例,秧田进水口处的秧苗没有问题,反而是秧田中间的秧苗发黄枯萎,工作人员怀疑其为生理性赤枯病,并非水源土壤污染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