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也要历自己的劫。

张黎的丈夫也是眼科医生。冬天的时候,一场大病来得比寒风更冷。一次常规的检查,丈夫发现肺部有小结节。学医的人能看懂各种指征,这是跟普通患者唯一的区别。如何面对疾病,只取决于人自己。

他们决定做手术。手术那天,张黎一个人在走廊上等,她熟悉手术室的每一寸空间,知道器械和耗材摆放的位置,但这次她只能在外面等。这辈子最长的几个小时,每隔一分钟都要看看手机,几点了,几分了。

摘除的标本经过冰冻病检,医生第一时间告诉了她。医生问给不给病人说,张黎想了两秒,一个妻子角色迅速被一个职业医生的理性按下去,她说:“要告诉他,他也是医生。”

眼泪在丈夫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瞬间奔流而出,那个躺在病床上的人,开胸之后虚弱,苍白,那个平时给病人做手术像巨人一样坚定有力的医生,突然间那么弱小。张黎觉得心揪得疼,喘不过气的疼。她握住他的手,麻药没有完全过去,他用了很大力量轻轻说,做了,就好了。

这个做完开胸手术的病人,两周以后,伤口还没有愈合,又上了手术台,他去给患者做眼科手术。

张黎生气,吵,没用。“从最自我的角度出发,工作可能是这样一种东西,你经常抱怨,累,苦,烦,但是突然把它从你的生活撤离,你整个人就像被抽空,它已经长成你的一部分,是被验证的时候才会发现的一种意义。想想我,也就理解了他。”

“怎么理解?”

“可能,每个人都像是‘盲人’,你要找到一种东西,它是你寻路的光。”

作品标题 寻光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刘春燕

责任编辑 欧鸿

刊播单位 重庆晚报

首发日期 2018-05-24

刊播版面 慢新闻APP

作品评价

医生的人物报道通常容易走进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的套路中,这篇人物特稿从一个中年女教授调皮、自嘲的朋友圈切入,打破女教授严肃庄重的刻板印象。同时,紧紧扣住她最初喜欢小孩胜过热爱医学的个人情感,从她与小患者的细节和故事中,去呈现爱的主题:医学是没有温度的科学,但医生是有温度的人;医生A和医生B可能有天壤之别,成为怎样的医生,取决于是什么样的人。稿件表现了张黎的手术、与患者的故事、同为医生的丈夫患癌几个生活和工作侧面,抓取细节,类似小患者把玩具放在她头上、丈夫做完手术她才流泪等,一个有爱、有趣、有自己的眼科专家跃然纸上,完全区别于我们通常看到的专家的人物通讯。

采编过程

稿件采写前后经历一个月。记者两次跟随张黎进入不同的手术区,全程采访你手术过程。参与张黎门诊、查房、早会、午餐讲座等各种工作现场,采访张黎同事、学生、患者,建立多角度认知。

社会效果

在医患矛盾比较尖锐的今天,勇于在稿件中敞开自己伤口的医生,赢得了患者更多的尊重。稿件推出后,慕名求诊的患者更多了,很多患者主动为这位医生转发这条慢新闻平台稿件,讲述自己的求诊经历。

全媒体传播效果

光明网、人民网、网易、新浪看点、腾讯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