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桥、岛、隧一体的完美呈现

集桥、岛、隧一体的完美呈现

重庆日报记者: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一体,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英国《卫报》将其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您是基于怎样的理念带领团队设计这座大桥的?

孟凡超:2004年年初,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正式启动。我们公司承担起大桥工程前期规划的牵头工作,整个团队涉及交通、经济、规划、水文、气象、地质、环保等多个专业,全国涉及的总人数有1000余人,核心成员有六七十人。

关于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理念,我总结出“7个性”:战略性、创新性、功能性、安全性、环保性、文化性、景观性。

说到港珠澳大桥的功能性,就涉及桥位的选择。在综合考量三地的车流、人流,以及现在和未来的交通状况等因素后,在珠海我们选择了拱北海关,澳门在东方明珠,香港则是在与机场高速相连的大屿山公路东涌点,这样对三地来说都是最便捷的位置。

重庆日报记者:从桥的构成来看,港珠澳大桥为什么是桥、岛、隧三种方式的集群组合?

孟凡超:这就是我想说的大桥的安全性。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是桥,更是一个跨海集群工程,由桥、岛、隧三部分组成。通常来讲,桥型可以分为梁式桥、拱式桥、悬索桥、斜拉桥等四种类型。但是港珠澳大桥太长了,单一的桥型无法满足建桥所需的力学结构,也就无法保证大桥的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桥型的时候,我们需要分段考虑。首先,珠江口是一条世界级的战略航道,最繁忙的时候,这里每天有4000多艘轮船在海面上通过。根据预测,未来还会有30万吨级的海船需要通过,那么就要留下足够宽的主航道。其次,港珠澳大桥的桥位所在海域靠近香港机场,每天有1800多架的航班从这里起降,白天每隔一两分钟就有一班,因此,桥不能修得太高。

综合以上两点,必须启动修建海底隧道,以留够宽阔的海域通航30万吨级海轮,又不至于影响飞机起降,且需要建人工岛把隧道两头连接起来。除此之外,我们把其余主体桥梁工程设计为3座通航孔桥:九洲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青州航道桥。这三段通航孔桥都是斜拉桥,按照桥墩之间的距离不同,分别通行5000吨、1万吨、几万吨等不同吨级的轮船。

重庆日报记者:港珠澳大桥远远望去如一条玉带飘落在伶仃洋上,非常壮观,也非常优美。把大桥设计成弯弯曲曲的形状是基于什么原因?您曾经说过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座桥,还是有血有肉的文化载体,那么港珠澳大桥的文化元素体现在什么地方?

孟凡超:关于大桥的设计线形,我们更多的还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考虑的。因为珠江口有30多公里宽,每一处的水流方向、速度都是不一样的。从工程的角度讲,桥墩的轴线方向应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平行,以尽量减少阻水率,否则大桥就会成为珠江口的一道大坝。再者,大桥设计成弯曲的形状,可以避免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

当然,作为一座里程碑式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交通功能只是它的一个基础性的设计旨要,它的文化打造和追求,是它更高境界的使命,所以它必须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魂的文化载体。这座大桥的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风帆”“海豚”“中国结”等三处桥塔上。其中2座“风帆”塔寓意扬帆起航;3座“白海豚”塔取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座“中国结”塔因为所处位置靠近香港,所以寓意三地携手共进、永结同心。我最感得意的就是整座大桥因地制宜,与当地的海洋文化、地域文化相得益彰,从而成为伶仃洋上独特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