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远水”解“近渴” 兴建水利工程实现生态补水

调“远水”解“近渴” 兴建水利工程实现生态补水

在山高坡陡的重庆,工程性缺水一直是我市水利工程最大的“短板”,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在我市,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渝西地区水资源短缺,渝东南、渝东北由于大江大河过境,水资源则相对丰富。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2018年,重庆实施了全市水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通过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发挥工程性措施对修复河库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这一系列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工程调蓄,让水多起来。”吴盛海介绍,未来3年,我市将计划启动建设124座水库,其中包括7座大型水库、67座中型水库以及50座小型水库,建成后将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不但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同时也能减少流入长江干流泥沙总量,使当地的水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如何解决渝西因水资源短缺而导致的河流生态需水量不足,从而使当地的水生态环境得以根本性改善?今年11月底,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在江津区油溪镇华龙村正式开工。该工程由水源泵站、调蓄水库和445公里长的输水管线组成,估算总投资约为160亿元,施工总工期为54个月,建成后,将实现从长江、嘉陵江提水输送至渝西地区。届时,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年供水量可达11.35亿立方米,可解决渝西1354万居民生活用水,支撑地区生产总值17950亿元,新增保灌面积42.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4万亩。同时,还可退还渝西地区因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和农业用水5.76亿立方米,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用水。

紧邻重庆主城西郊的璧山区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缺水地区,但在日前却通过了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其经验之一,就是通过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加强对水的调控,将境内“一河六湖十八湿地”连通,在丰水期对富余水进行有效拦蓄,从而改变璧山工程性缺水的状况,恢复河库生态环境。巴南区也启动了“四水联通”、北水南调工程,从五步河、一品河跨流域向南彭水库、花溪河调水,在满足下游场镇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也提高了花溪河生态流量和纳污能力,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

作品标题 这一江清水来之不易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龙丹梅

责任编辑 周雨 李薇帆

刊播单位 重庆日报

首发日期 2018-12-12

刊播版面 第4版

作品评价

市委书记陈敏尔到任重庆后,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在全国创新实施了“双总河长制”,主动担任市级总河长,并两次充实完善重庆河长制体系,一年间,重庆河长制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受到水利部及长江委表彰。本文对重庆一年来所实施的河长制工作进行了综述式报道,用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的语言对重庆一年来创新推进的河长制工作进行了深入解读,深度剖析了重庆河长制的改革措施、创新举措以及所取得成效,既契合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又具有可读性。

采编过程

重庆日报记者历时四天,深入奉节县、永川区、铜梁区、市水利局等多个区县采访后成稿。

社会效果

本文见报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被新华网、凤凰网、中新网、人民网等多个门户网站转载的同时,也在水利行业网站、报刊中进行转载,体现了党报报道的权威性、引领性,对下一步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具有一定引导作用。